十四(1 / 2)

年根作為一家之長,考慮得最多的,還是吃飯的問題。家裏有兩本兒,一個戶口本兒,一個糧本兒。翻開看,都能看到長長的一串,都快把本兒添滿了。一個是人口登記,一個是買糧記錄。糧本兒用得快,差不多一年就得換一本兒。買糧按規定一個月一買。買糧的時候,全家出動,拉上小平車,麵袋子帶上十幾個,紅麵白麵玉米麵,蓧麵豆麵黃米麵,大米小米,還有這豆那豆…其中玉米麵最多,能裝一個滿袋子,其餘都裝不了滿袋兒。買糧除了要帶錢,還要帶上糧票,糧本兒,有時候還要帶上戶口本兒。

年根也在思想這個問題,一個吃糧的問題,**弄這麼多本兒,想的這些法兒,為的什麼,還不是為了不要餓死人?不要搶!一家夥生出這麼多人,個個都活!不簡單啊!

城市人吃糧,從哪來,《朝陽溝》裏有句台詞“這縣裏省裏毛主席還看得起咱嘞!要是農民不種地了…那人還咋活嘞?”《列寧在一九一八》裏有台詞,富農說:“…你們不給我們皮鞋,我們可以穿草鞋,要是我們農民都不種糧食……?”列寧說:“你們不給我們種糧食,我們就強迫你種,如果你反抗,我們就消滅你!你到這裏是向我們宣戰來了…”藝術無不反映這個問題。

農民已經在餓著肚子養活市民。喜慶的老舅來信說,老家現在一個人一天隻給五兩紅薯秧子吃,已經有人餓死了。老舅還來過兩趟太原,帶來紅棗花生,後來隻帶些紅薯幹,生紅薯幹兒,難吃著呢,老舅還說就這也吃不上了!老舅回,青山娘給偷偷帶上錢,帶上點糧,“把那袋兒土糧食帶上吧。”不敢光帶好米好麵,就讓帶上土糧食,那也是偷偷攢起來的好東西,從麵粉廠揀來的。市民吃糧,一天七兩八兩,也不夠吃。年根每天都出去揀吃的,菜葉,菜根,什麼都揀。

青山有個結拜兄弟叫生財的,告年根,說他們廠能拉上碎石灰,生產電石的下腳料,很便宜。年根一下子就動了心,這東西可是能行,蓋房用的多了,好賣,把灰淋出來,也是論斤賣的!想想,石頭論斤賣還能不掙錢?領著喜慶就去了一趟,拉了八百斤,滿滿一車,才花了兩塊錢。淋了一池子灰,二分錢一斤吧,少說也能賣十幾塊錢。

“這買賣到哪兒去找?”喜慶爺爺動員喜慶,喜慶已經十三了。“我十三那會兒,已經跟著你老大舅拉大鋸了……我在上風頭放了個屁,你老大舅倒在那罵上了‘球大個人兒,倒想出來掙錢啦!’”喜慶很奇怪,爺爺老了,卻還對這種事記得這麼清楚。

喜慶已經同意去了,爺爺和他都知道,這是去西山,和去東山不一樣,去東山拉煤,回來是一路下坡,這從西山回來,喜慶和爺爺都記得清楚,有兩個上大坡的地方。

“到了廣場這,上坡拉不動了,就回來叫爺爺,爺爺去拉!”

關鍵是,喜慶看著爺爺滿臉的皺紋,那麼苦口婆心…就不好再說出自己不想去的理由,也不是不想去,喜慶隻是心裏膽怯,想著走那麼遠的路,還得早早的走,黑糊糊的,挺害怕的。他跟媽媽說了。小彩心裏很不是滋味,她想去,又怕虛弱得倒在半路上。“讓喜愛跟你去吧。”

“好啦!明天爺爺給你們做好吃的!”年根見喜慶為難的樣子,有點兒想放棄…心想還是自己去拚老命吧,聽說讓喜愛去,這也行,兩個孩子也能頂一個大人。年根高興地去橋東街買肉去了。老人高興,主要是因為他心裏覺得孩子們終於能替大人頂起重任,能養家糊口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喜慶喜愛就被叫醒。年根已經炒好了豬皮,說是給孩子買點肉的,但是豬皮更便宜,也是肉味還。先用水煮一煮,再放點油一炒,還挺香!

“吃吧!你爺爺給你們炒嘞可香啦!”奶奶也起來了,在一邊看著倆孩子吃。

喜愛吃了一口就不吃了。“咋?不好吃?肉還不好吃啊!”奶奶在一旁撇嘴“看你哥哥吃嘞多香!香不香?”奶奶問喜慶,喜慶占著嘴,隻是點頭,覺得好像挺香的,就是有一種腥味,有點反胃。年根知道,有點兒醬油就好了。

“給你三塊錢,”年根交待喜慶“兩塊錢買灰,一塊錢路上給你們倆花!”要是從經濟的角度講,年根寧願自己花兩塊去拉,也不想讓別人三塊去,可這是在培養孩子,多花一塊也值。喜慶喜愛都覺得爺爺給做的好吃的讓人失望,給一塊錢,這還差不多。一塊錢能買十斤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