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1 / 2)

中午,暖暖的太陽。初春,樹還沒綠,卻已有了小芽。麻雀從一棵樹上飛到另一棵樹上,喳喳地歡快地叫著。

廠區,靜靜的。一個女工在看牆報。這個女工叫金鳳,新當選的團委書記,也是黨委委員。太原家,太原六中的學生。在新來的學生中,她提升得最快,職位最高。這可能是機遇。因為她並不屬於那種潑辣的能說會道,敢想敢幹的時代闖將。她不是那種性格,而是生性溫和。幹活很踏實,不愛多說話,她是個農民的女兒。全家除她以外,爺爺奶奶,父母親都是農民,在村裏勞動的農民。弟妹上學,她是老大。

這是一篇長達八頁的文章,喜慶寫的,題為“論幹部和群眾的關係”

黨委為此召開了黨委會議,討論文章。認為所述尖銳中肯,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認為文章作者的無私無畏和革命熱情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比較可貴的。黨委書記建議把文章打印成文件,充分地給予討論,以此作為搞好幹群關係,密切黨群關係的一個良好開端,想必對發動和提高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熱情,革命積極性和生產熱情,革命應該在前……想必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產落後,生活貧困,物資匱乏,僅有良心,道德支撐著的革命熱情。全國從上到下實際已處於危機之中。應了老百姓那句話:說成球,沒有錢打不上油。以油為例,城市居民每人供應,一個月才三兩油。老百姓勒緊了褲帶獻身革命,為得什麼?就是幹群關係,黨群關係。失去了這點平衡,人們早就不幹了。

大部分領導都是這樣想得。因為那時的領導,就算是黨委書記,全廠最大的官,論工資,也不比工人多多少。領導們覺得,其中也包括金鳳在內,都能感覺到,這個年青工人的文章,雖然是批評式的文章,但立意和用意不錯,非別有用心,而是一腔正氣,充滿了年輕人的朝氣。用得是討論的口吻,很純潔。

應該高姿態。黨委書記想。雖然年輕人把問題看得簡單了,這是任何人都看不清的問題,何況年輕人。我們是老同誌,對年輕人應該高姿態。何況說得對,基本對,盡管有些尖銳,尖銳了一些。毛主席說:“隻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

黨委書記是個和善的老人,剛調來陶瓷廠,可說是臨危受命,就是來抓生產的。把生產搞上去,這不僅是上級的指使,也是中央的精神。

金鳳看牆報,為自己能有同學們寫出這樣的文章感到一種自豪,但卻不能高興。今天早上,一輛小車載來地委專員,下車伊始,狠批了黨委,說黨委是投降,舉了白旗。命黨委收回決定,檢討錯誤,並堅決地向那些不服從領導的行為作鬥爭。

“同誌們,”在黨委召開的緊急會議上,地委專員嚴肅地,一口五台話:“鬥爭的背景是國內外階級鬥爭的形式。國外的資產階級希望我們垮了,國內的資產階級也希望我們垮了,垮了甚麼?生產垮了,就甚麼也垮了!聽說……”專員端起杯子,咽了口茶水,“我也是剛剛聽說,有人搞了個什麼‘鬥爭’周刊?甚麼人搞得?現在……”專員想說,不是搞鬥爭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原則問題。說話要謹慎,千萬不要出現原則問題。“現在我們就是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一心一意還是全力以赴?全力以赴是對的,全力以赴吧,……就是要全力以赴搞好生產,搞好生產就是抓好革命!”聽著怎麼這麼別扭,“語法錯誤?不是,”金鳳分析,“這屬於邏輯錯誤。”心裏在說,悄悄的,這都是原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