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1 / 2)

繼明已經沒事了。但工友們都知道了他是作曲家,愛開玩笑地叫他“作曲家”的綽號。對這,繼明也不計較。繼明開始研究改革“爐蓋”的問題了。

繼明在燒窯班,每天幹活就是挑開爐蓋,加煤,勾火,這個爐蓋,特別笨重。怎樣革新一下呢?使它又輕便又耐用。繼明構想,用角鋼作軌,搞一個匣缽片安裝上去,帶輪,能滑動,就行了。用鐵鍬一撥,蓋住火口了,再往邊一撥,打開了。其實也簡單。但需要找匣缽班商量,還需要找機修車間。

繼明想,按照程序,這件事情應該向廠裏有關部門報告,但廠裏沒有技術科室,也沒有革新部門,繼明去找辦公室,主任說,辦公室隻管開會,其它事不管。繼明直接找到了黨委書記,高書記說,你去幹吧,遇到困難再找我。繼明硬著頭皮幹去,有關單位還沒有為難,一看是“作曲家”來了,都笑嗬嗬的,何況這是搞革新,為咱工人幹活省勁。按照繼明畫的圖紙,和繼明的講解,革新爐蓋做出來了。繼明拿回做好的樣品,安裝到一個爐口,還不錯,好用!大家都說好用。繼明又跑到有關單位,說好用,請協助再做幾副。人家又給做了幾副,繼明拿回來,一個一個地安裝好。大家都說不錯,雖說還不是全自動的,像什麼一摁電鈕,自動開合。但至少也是個半自動,一撥拉就開了。

廠領導也來看了,說不錯。高書記想起看過的一部記錄片,那是內部放映的,隻有領導能看的東西,演得是歐洲丹麥的一個小國家的陶瓷廠,人家跟咱們廠的年產量是一樣的,都是一千萬件。人家才用得幾個人,整個車間裏看不見人,全是自動化,產品優質率百分之九十九。咱們,光職工就一千多人,產品的合格率還不到百分之六十。

“高書記您看!”繼明給親自演示。“省勁多了,”繼明用鐵鍬撥開爐蓋,熟練地添兩鍬媒,輕輕一撥爐蓋,關住火口。”

“嗯,嗯,”高書記沒對繼明說話,回頭問車間書記:“合格率上去了沒有?”“還是六十吧,正在抓!”車間張書記還有部隊的影子,張書記當過兵的。“老打敗仗!國民黨的兵!”繼明聽見黨委書記嘟噥,知道不是在跟自己說話。就忙自己的去了。

平心而論,繼明發明的新爐蓋是好用,確實好用。不過,沒有人承認繼明是發明家,甚至有幾個操作工撥拉著這輕便的爐蓋,根本不知道是誰革新的,更不知道革新者是怎樣求人做出來,並親自安裝好的。大家光想著好用,壞了沒人管。車間也不管,廠裏更不管。繼明給換過兩次蓋,後來換不動了。人家兄弟單位,搞協作的也煩:“你這個作曲家有完沒完!人家廠裏不管,車間也不管,你管什麼?”是啊,廠裏不管,我管什麼?廠裏為什麼不管?這不是生產上的事嗎?這難道不是在提高生產力嗎?這不是正兒八經的革命的抓的……繼明突然有一種感覺,正在導致邏輯混亂,正是邏輯混亂,讓他連話也說不清了。說來難以置信。做為工廠的領導,從來就沒有打算認真地研究生產,也沒有打算聽取工人意見。一切都是虛偽的,革命隻是在演戲。

繼明很灰心,決意要從這個地方調走。

“你不愛吃鋼絲麵?”繼明問喜慶。

“不愛吃,消化不動,一吃就胃疼。”喜慶在為中午的鋼絲麵發愁。

“那咱們上街吧,街上吃點,我剛從太原回來,身上還有點錢,不多,夠吃一頓。”繼明說。

已經過了中午飯的時間,“有點晚了吧,飯店還開不開呢?”

“開,我知道一家,在城裏,開得時間長,一下午都有飯。那的炒雞蛋不錯,我吃過,走,領你去嚐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