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聊的差不多,段履莊等人都告辭了,範銳卻單獨留下來。
從開會到現在,他一直沒怎麼說話,不是生性靦腆,而是實在覺得丟人。
外城工廠不光是盈利,還是大大的盈利。
大盛魁雖然承擔了轉運軍需的艱巨任務,可因為順利實現了商路壟斷,也是盈利狀態。
可最應該盈利的部分——久大精鹽,卻沒有盈利。
劉子祥笑道:“怎麼,創業艱難啊?”
範銳苦笑一聲。
劉子祥做到他身邊,拍拍他肩膀,“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況現在還隻是開始,沒有敗,我告訴你,你要辦的企業,不是什麼追求一年兩年就掙錢的企業,如果要掙錢,那還做什麼鹽業?多開幾個日用品工廠,賺的還不夠花嗎?不要忘了,你是想讓老百姓吃上的咱們的好鹽。”
範銳感動的不要不要的。
久大已經投產了,的確是好鹽,氯化鈉含量超過百分之九十三,甩出同行一大截,劉子祥還親自嚐了嚐,鹹而不苦,品質很高。
但就是這麼好的鹽,卻遇到了一個致命問題——賣不出去。
就連在津衛本地,都賣不出去。
這讓範銳很是挫敗,我的鹽價格也不高,質量卻更好,為什麼沒人買?
實際上,這事兒太正常了!
後世一些有點閱曆的人都經曆過一個特殊時期,鄉鎮企業時期,一時間,全國上下湧現出無數家鄉鎮企業,造什麼都有,但很少有人想過,就算是市場經濟如火如荼,可為什麼催生的不是大企業,而是一個個小企業?
有人就說了,這還不明顯嗎,辦大企業要多少錢,小企業才要多少錢?
可事實顯然不是如此,那些鄉鎮企業,有大量的官方投資,這些錢還是一樣花,為什麼不能集中起來辦幾個龍頭呢?
答案是稅收。
分稅製以前,鄉鎮企業第一要交產品稅,這筆錢直接交給地方,而且是縣鄉一級,不管盈虧,隻要進行生產,都得交錢,因為企業就是地方辦的,所以繳稅很是積極。
第二就是當時市場環境好,每年經營的盈餘,直接算作集體收入,不用上繳,這就牛逼了。
那幾年是鄉鎮的黃金年代,上邊窮的要死,鄉鎮就開小車喝五糧液了。
然後人們驚奇的發現,吃的穿的喝的用的,都是家門口產的!從香煙啤酒,到棉紡布料,再到磚頭水泥,乃至化肥農藥,無所不包!
外地的產品想賣進來,那是門兒也沒有啊!人們都買外地貨,我們怎麼掙錢?
這種輝煌到了分稅製之後就戛然而止,從那時候開始,許多鄉鎮企業紛紛私有化,也催生了後來的一些巨擘,什麼經營不善都是扯淡,其中緣由大概隻有經曆過的人才能說的清楚。
最大的原因還是:經營的再好,地方也沒好處了,不如賣給私人,弄一錘子買賣,到這時候,一個大市場才得以形成,那種行銷全國的日用品才逐漸開始流行起來。
到後來,地方發現了一個巨大漏洞,既然不能辦企業,咱們可以賣地啊!
所以推了這麼久沒推動的商品房改革,到了新世紀,竟然瞬間如火如荼發展起來,而且很多人都沒注意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早些年,什麼萬克什麼碧貴園,到了縣城通通靠邊站,縣城的房子,都是一些不知名房企開發的,錢是哪來的不知道,人是哪來的不知道,但地是實實在在賣出去了,財政也實實在在寬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