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
好家夥,十萬大軍做嫁妝,這是去聯姻的,還是去尋仇的?
“官家,臣願護送公主北上。”
文臣這邊剛炸鍋,還沒來得及說什麼,武將那邊立馬就有人站了出來,態度相當之積極,像是去搶著趕集似的。
笑話,文官那邊不知道大宋軍隊如今的戰力,他們這些高品武官心裏還能沒數嗎?
別的不說,光那些由寧遠子帶頭研發出來的火槍火炮,其威力一旦開打,在戰場上絕對能形成碾壓。
而這些大殺器在近一年的時間裏大宋可沒少囤積,打一場大型戰役已經綽綽有餘。
隻要將領不胡亂指揮,簡直就是白撿的軍功,哪個武官能不動心?
對於大公主再明顯不過的提議,他們用腳也知道該怎麼投票。
至於說鎮國公主隻是個女流之輩且沒有指揮大規模戰爭的經驗?
嗨,問題不大,這不是還有他們嗎?!
想到這一點的人很多,一時間,朝堂上不少武官都開始吵吵嚷嚷了起來。
“滾你個劉大頭,一把年紀的人了,怕是連上馬都困難了吧?護送公主北上的差事,還是交給末將來吧,末將不怕辛苦!”
“誰說的?老夫到現在還一頓能吃下三碗幹飯呢,提槍上馬也是不在話下。官家,老臣願為公主陪嫁!”
“我、我、我,末將也願為公主陪嫁!”
看著底下這群半點碧蓮不要,甚至已經開始爭著搶著要給公主當陪嫁的武將,趙禎無語地抽了抽嘴角,連忙出聲喊停。
略過那個玩笑似的和親提議,迅速為此事下了定論。
“和親之事無需再議,宋、遼兩國早有盟約在先,此次是遼國率先撕毀盟約,大舉叩邊。既如此,我大宋也沒有退縮之理。”
那就是要開打了,而且還不是單單守城那麼簡單,這一次趙禎的意思很明顯,第一次將堅定北伐的態度擺到了明麵上。
“官家不可啊!”還有大臣試圖勸說。
遼國不同於西夏那等新生勢力,對方的國土並不比大宋小,而且建國已久,又占據了燕雲十六州這樣的養馬之地,可以說是兵強馬壯。
從太祖、太宗一直到先帝,大宋接連三位帝王都在遼國身上碰了個頭破血流,他們很難不擔心若是此次一旦開戰,大宋會不會再次重蹈覆轍。
北伐收回燕雲一事,還是徐徐圖之為好。
其實認真說來,這些人的顧慮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也不是所有反對北伐之人都是出於怯戰。
隻是由於信息差的原因,才讓他們錯過了真相。
然而下一刻,所有反對的話都被一大片的“臣附議”給蓋了過去。
抬頭一看,這才發現,站在前排的一二品大員竟然有超過九成都投了讚同票。
而這些人背後又各有勢力,他們的意見,再加上皇帝的決議,至此,宋遼之間已經再無除了戰爭外的第二種可能。
定下了與遼國開戰的基調,接下來就是關於北伐的主將人選了。
如今隨著遼軍南侵,邊關戰事打得如火如荼,但主要還是以打防守戰為主。
從邊關目前傳回的軍報來看,大宋這邊的戰況還是比較樂觀的。
邊關守將非但抵擋住了遼軍的攻勢,沒讓對方對邊境百姓造,甚至還隱隱占了上風,可見這些年來朝廷的準備沒有白做。
然而這些守邊將領最多也就是做到這一步了,他們擅長的是防守,想要攻入遼國,全麵北伐卻是癡人說夢。
關於這點,朝堂上也是爭議了許久。
有人提議,若朝廷決議北伐,那便讓狄青領軍,畢竟從過往的戰績來看,狄青確實可以說是仁宗一朝最有領兵作戰之能的將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