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崇文殿。
朱樉和朱標正在批閱試卷。
數學都是有標準答案的,隻需要對照答案判斷對錯就行了。
“嘖嘖,這些文官口口聲聲說算學是下九流,各種瞧不起,但身體還是很誠實的嘛!”批改完一份試卷,朱樉笑道。㊣ωWW.メ伍2⓪メS.С○м҈
“要是考不過,你就把人家罷官了,他們不認真能行嗎?”朱標抬頭白了朱樉一眼。
“其實說到底,這和他們的利益相關。”
“就像四書五經,科舉要考,考上了就能當官,所以他們才會學。”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所謂仁政,歸根結底還是利益的一種。”
“文官們希望皇帝施行仁政,就是他們有機會從中牟利。”
朱樉沒有否認朱標的話,而是將這件事的本質剝開講給朱標聽。
“哦?這又有什麼說法?”朱標看向朱樉,一副認真的聽講的樣子。
教他儒學的宋濂沒有給他教過這些,其他文官也沒有說過這些。
他們說的最多的是為君者,當施行仁政。
“就拿老頭子的贍養老人政策來說,聽起來對天下老人確實是一件好事,但到了地方上,能落實到什麼地步?”
“朝廷拿出來贍養老人的錢,有沒有落到地方官員的手中?”
“這裏麵的道道多著呢?說不定有些官員貪了錢之後,還罵老頭子是傻子呢!”朱樉說道。
“那你覺得這件事應該怎麼辦?”朱標問道。
老朱的政策他都是知道的,一直以來都覺得是仁政。
“辦不了。”朱樉搖搖頭。
“怎麼就辦不了?難道就任由那些貪官貪汙朝廷的錢嗎?”朱標皺眉道。
“因為皇權不下鄉啊!”朱樉歎了口氣。
自古以來,幫助地方官員管理百姓的都是當地有名的鄉紳。
官員在當地任職幾年就會調離,可鄉紳卻不會離開,他們世世代代盤踞於一地,根基深厚。
就算有能力的官員在任職期間能壓製住鄉紳,讓百姓的日子過得好點,可是官員離開之後,百姓還是會回到以前的日子,甚至會比以前過得更慘。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光明。
意思是:我生活在黑暗之中,原本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但是自從見過光明之後,它讓我見識到多彩絢麗的世界。
當我再次回歸到黑暗之中時,發現自己承受不了當下的黑暗了。
如果百姓沒有見過希望還好,可是他們見過了希望,再讓他們回到以前的生活,可以想象,他們會付出多大的代價。
“不解決皇權不下鄉的問題,不管朝廷施行什麼樣的仁政,百姓都得不好處,最終得利的,隻有那些士紳官員而已。”
朱樉搖搖頭,心情有點沉重。
後世的土改,從最開始到最終成功,期間無數人前赴後繼,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那是一批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後世子孫所銘記的。
而在那個時代,封建帝製已經結束,天下太平,有信仰的人不計其數,這才是能夠成功的原因。
可大明是封建帝製時代,一心為民的人也是寥寥無幾,想要進行土改,難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