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交給許秋的,是一場難度極高,極其複雜,危險程度也不可估量的再次手術。
鄭主任自然也是清楚這一點的。
他強調道:
“再次手術很複雜,對比初次手術,手術時間更長、手術風險更高,而且預後會差許多,七十二小時內發生並發症的幾率相當高!”
實際手術中的難題,比鄭主任這寥寥幾語更加繁多。
比如,手術結束後需要應用魚精蛋白和肝素。
再次手術在輸入魚精蛋白時,很有可能出現低血壓、過敏樣反應和嚴重的肺血管收縮,這是直接導致手術失敗、病人死在台上的常見手術意外。
此外,二次手術的病例病情一般都很重,左室功能也差,情況更加不可控。
鄭主任接著說道:“對閆自強來說,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在協和進行血管成形術和血管內支架。
這個方法,手術病死率、病殘率都更低,不過晚期效果很差。
六個月的再狹窄發生率足足有百分之六十!
如果是進行人工血管移植術,一切順利的話,借助新型小口徑人工血管,五年內再狹窄的發生率都會低於百分之二十!”
前者,是經大隱靜脈橋血管腔內摘除灶性斑塊和血栓,手術早期療效非常顯著,但晚期十分不樂觀。
後者其實風險更高。
小口徑人工血管……這是人類醫學不曾涉足的領域,前路一片漆黑,隻有許秋一人踽踽獨行。
沒人能預估術後的療效,鄭主任等人也隻能從動物實驗、實驗室數據等層麵來進行推斷,給出一個相對保守的結論。
協和院長沉默了片刻,道:“做支架的話,協和這邊,能保證六個月的再狹窄率低於百分之三十……”
這已經是相當大的創舉,更是遠超業內同行水平的手術能力。
然而即便如此,他的聲還是沒有多少底氣。
畢竟,對比五年百分之二十,協和敢擔保的六個月百分之三十發生率還是太高了,實在談不上什麼晚期療效。
在許秋麵前,協和院長第一次有了一種“協和不過如此”的感覺……
鄭主任也有一種解氣的感覺。
哪怕他們的新型人工血管保守估計,都比協和的療效要更好,一旦手術成功,這無疑將成為臨海一院的又一大王牌科室。
也將標誌著,臨海一院將成為六十萬等待血管重建的病人的最後希望。
“再看看剩下的受試者名單吧。”
鄭主任翻到了PPT的下一頁,繼續介紹起來。
除了閆自強,還有另外十九個,有要做冠脈旁路移植的,也有需要做血脈透析,或者是血管缺損後,亟需小口徑血管補上的。
最後,許秋選擇了其中的四人。
這四個受試者的每一個,都受限於各種原因,如身上高危因素過多、自身血管取材有限,被其他醫院宣判了死刑,或者是隻能保守治療。m.X520xs.Com
其中就有閆自強。
一番研討後,難度最高、風險最不可控的閆自強將由許秋主刀。
另外三個,相比之下難度低許多。
分別由臨海一院心外科鄭主任,阜外楊晨曦教授,阜外心血管泰鬥馬勤帶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