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陵是個取名廢物。
盡管他知道釀造酒的原材料有很多種,比如說高粱、小麥、玉米之類,甚至還有混合在一起來釀製的。
這些釀出來的酒品質和口感各不相同,並不能單單用白酒兩個字就能全數概括,可他想破了腦袋就是不知道取什麼名字好。
於是索性全用白酒統稱,反正目前釀酒的技術還掌握在自己手裏,自己想怎麼取名就怎麼取。
剛開始釀酒這會兒,謝陵並沒有釀造很多品種,也未到處開設酒坊。
一則還沒公開白酒是由浣月宗釀製的,餅攤的太大不容易存續。酒屬於暴利行業,時日一長肯定會引來多方覬覦。
不說其他,單是剛開始售賣的八九天之後,就有一波又一波的神秘人士在深夜光顧酒坊,企圖窺探釀造白酒的秘密。
幸好方清玄日夜看守,打退了這些窺伺,才讓那些人暫時消停下去。
二則南北朝時期,許多作物都沒有傳入中原,人們用以果腹的不外乎大米、麵餅這一類,肉隻有上層貴族才能夠吃得起。
若是他為了賺錢盲目擴張,人們便會將糧食都投入到釀酒之中。
而釀酒業在曆朝都頗受重視,一直都有官府的參與,是以大頭利潤都進了官家的口袋,平民百姓所能獲得的很少。
所以謝陵天人交戰許久,最終還是決定不向世人透露蒸餾的技術。
他雖然不是什麼普渡眾生的聖父,也自詡為樂於助人的好人。為了老百姓的生活考慮,就算利益再多,他也不會為了錢而出賣自己的良心。
當然這是他目前的想法,如果日後遇到什麼不可抗的因素,比如說有人以武力或者某些把柄為要挾,自己還是會適當地揭示一點的。
白酒雖烈,也有很多種度數。
謝陵沒敢釀老白幹、燒刀子那種動輒八九十度的酒,甚至就連二鍋頭他都不做。
顧及到這個時代人們喝的最烈的酒都隻有十幾度,所以他特意做了三種不同度數的酒售賣。
酒性最烈的不過才隻有四五十度,而且此種賣的最貴,一般隻有達官貴人才喝得起。
剩下的兩種度數在二十到三十之間,價格親民,比第一種要便宜的多。
故而自白酒販售的第一天起,酒坊就大排長龍,卯時酒坊開門,不到一個時辰酒就賣光了。
最後酒坊還開啟了預訂製,先訂先得。如此一來,酒坊都不用每天開門叫賣,隻需要等酒釀出來直接送到指定的人手裏就行了。
酒坊生意這麼好,浣月宗自然就更富裕了。不僅解決了幽州那撥新來弟子的安置問題,還在各處增建了不少據點,拓展了不少產業。
日進鬥金之下,邊沿梅等人一個勁兒地鼓動謝陵多開設幾個酒坊擴大生產,就連一向沉著穩重的崔不去都飄了,對這樣的提議也不反對。
不過都被謝陵否決了。
白酒之所以供不應求,自然不全是因為買的人太多,而是因為謝陵隻允許酒坊每天售賣一百壇左右。
多了的存著留到第二天再賣,少了也不多做。
所以邊沿梅他們就很困惑,不知道謝陵這麼做的緣由,玉生煙甚至當麵說他沒有生意頭腦,是個不知變通的老頑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