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 太上忘情(1 / 2)

“淮南方興嗣……”

聽得此言,少年不卑不亢道:“晚生見過前輩。”

中年人細細打量,半晌之後,滿意頷首。

“根骨奇佳、不驕不躁,很好。你可願拜我為師?”

先時父母已有囑咐,因而少年聞言,不假思索道:“見過師尊。”

隨著話音落下,屋內眾人皆鬆了口氣,一時間恭維賀喜之聲不絕於耳。

中年人則更是愉悅,注目片刻道:“興嗣之名,淺顯尋常。恬淡清玄,渾沌湻樸,不若叫清玄如何?”

盡管並不覺得“清玄”比之“興嗣”,有何玄奧高深之處,但他生性淡泊恬雅,並不出聲反駁,隻是平靜接受。

“謝師尊賜名。”

於是自此開始,他成為了九華宗主親傳大弟子,入九華山修習道法。

淮南淮北,四戰之地。

方清玄本為東漢黟縣侯方儲的後人,宗族繁衍擴張後,他這一支遂遷往淮地定居。

自晉人渡江南遷起,南北兩朝便互為仇敵,彼此征伐不斷。

淮地亦在兩方的爭奪中數次易主,歸屬無定。

如今的兩淮地區雖重屬南梁,可是皇帝蕭衍癡迷佛法、怠於政事,還曾數度舍身於佛寺。

逢此良機,北魏大舉興兵南下,企圖吞並江南。

雖未成功,卻讓兩淮之地飽受戰火蹂躪,民不聊生。

恰逢九華宗主遊曆至此,於詩會上看中方家長子興嗣,便有了開頭那一幕。

拜師改名後,六歲的方清玄拜別家人,跟隨師尊南下。

九華宗興起於東晉末年,由高道葛洪所創,宗門建址在九華山。

道門雖不如佛門四大皆空、六根皆斷,卻也要清靜無為,了卻塵緣。

因此當離開家門的那一刻,他便再無回鄉的可能。

好在父母一心希望自己遠離戰火紛爭,且受自身性格所影響,他一路不哭不鬧,未曾表露分毫思鄉念親之情。

如此表現,自然又引得師尊大加讚賞。

遠山氤氳,浮雲流光。

山上的日子平靜得近乎寂寥,白日靜看千裏煙波,夜闌臥聽和風細雨。

入山修行一年後,他於蓮台峰遇仙,得之《無上功》。

此書文字晦澀難解,方清玄苦思近十年,才得以入門。

越深入研讀,才越明白個中的玄奧妙絕。

閱覽此書,雖不行走一步,卻猶如踏遍名山大川,在四海中暢遊,得以窺見一絲宇宙洪荒的隱秘。

當發現九華山所有的靈氣已不足以讓自己提升時,他毅然決然舍棄現有一切,不顧全宗激烈反對,將宗主之位傳予師弟雲深。

自己則真正了卻凡俗,沿著書中記述之地,逐一修煉,遁出紅塵,二十載不問世事。

遇見晏無師,實乃意外。

當他在南陽救下這個滿身血汙的人時,如同路途中碰上的一棵綠樹、一株花草,並不寄予任何情感。

可當此人清醒以後,他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

看著對方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繪聲繪色的模樣,他否定了自己先前的定義。

此人並非路邊無關緊要的野花荒草,而是流星——

一顆突如其來、猝不及防,從天而降打亂自己全盤計劃的流星。

手中的黝黑鐵牌似有無形之力,吸引著自己去鄴城赴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