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薑楊作為薑家唯一一個幸存下來的人,是因著中箭落馬,昏迷過去,後來被當地的百姓機緣巧合之下救回家,藏在家中養傷。

那時朝中皆以為,薑氏一門無人留存,後來薑楊不顧鄉親勸阻,傷勢尚未養好,便帶著一身傷,穿過了北秦軍隊的戰線,日夜兼程趕到了最近還未失守的城池。

朝中這才知曉,薑氏滿門英烈,竟不幸中萬幸地還留了一支血脈,而其餘守城的將士,幾乎都消耗在了那一個月沒有援軍、沒有餘糧的死守之中。

後來朝中所知當時守城的戰況,城門失守的緣由,亦是多從薑楊口中得知。

換句話說,有關當時的情況,除了薑楊自己最清楚,旁人隻看到了最後的結果,而城中的百姓亦隻知曉城池潰敗,薑家人戰死,北秦鐵騎踏破了城池。

而朝中多年以來,亦未曾有人懷疑過,薑楊會說謊。

但薑聿的出現,卻讓這團多年來眾人默認的疑雲,被重新撥開見日。

費鶩蘇命人找到了當時曾經同薑家人並肩戰鬥過的老兵,挨家挨戶上門調查當年的戰況,又尋到了當年救起薑楊的老人,還問過了當地幸存的百姓。

多方求證之下,終於發現了薑楊這套幾近完美的說辭中的破綻。

薑楊說,當年城破,是因為城內有人堅持不住,投敵背叛,打開了城門,後來薑老將軍發現之後,當即便手刃了這名將官。

可風字軍幾番糾察之下,卻發現,關於當年那位"投敵"的將官,幸存下的薑家軍將士,說辭都極為模糊。

有的說,此人是薑老將軍身邊的副將,有人說,是某個別處大官派來曆練的子嗣,亦有人說,從來沒有聽說過這麼個人。

可薑楊當年的說辭,可是明明確確地說明了此人的軍職性命出身,其人不過是一個普通出身的中年將領,其名字如今尚記錄在朝中造冊之中,至今還被釘在大慶的恥辱柱上。

可細查下去,此人無妻無子,父母雙亡,在世上除了自己之外,竟再無憑依牽掛,便是想要查探,也無從下手。

某種意思上,竟是最合適的替罪羔羊。

若隻是如此也便罷了,說到底無法求證,亦不能斷定薑楊便說了謊。

隻是風字軍還調查發現,如今幸存的將士中,竟無一人在城破之後,見過薑心月領兵應敵。

這便不得不引人懷疑了,要知道,當時薑心月作為薑老將軍最得意的女兒和部將,在這等危機關頭,絕不會棄置不用。

再加之當時的情況,每一個能拿得起刀劍的兵卒都要以肉身抵禦敵軍,給城中百姓爭取珍貴的逃亡時間,免除被北秦鐵騎屠城的悲慘命運。

而且當時的戰況極為慘烈混亂,對不少幸存的將官來說,都是足以銘記終生,讓他們每每從噩夢中驚醒的經曆,不可能所有的將士都不記得曾經帶領他們衝鋒陷陣的將領。

而最後真正將真相帶到風字軍麵前的,是那位救起薑楊的老人。

這位老人,幾十年前,其實是一條巷子十裏八街的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