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每五個部為一個營,即為一獨立的作戰單位,通常統軍者乃將軍或是校尉。這樣一來30萬人,就需要由150個將軍或校尉來統領。
經過深思熟慮和商議,高順準備一用高博的方法來整編這30萬俘虜。高博的方法就是,後世人民子弟兵的三三製。當然,很多官職還是沿用的漢朝的官職,隻是內容做了一些調整。
調整後的軍字為:
最基礎的單位為伍,每五個人有一個伍長。加上伍長,一伍有5人。
兩個伍為什,每十個人有一個什長。加上伍長和什長,一什共有10人。既:伍長直屬4個人,什長直屬4人,伍長歸什長統領。
三什為隊,每30個人有一個隊長,也就是隊率。隊長直屬一個什,另外兩個什長歸隊長統領。
三個隊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個屯長。一百人相當於是一個小型的作戰單位了。為了方便計算,所以多配置了一個什的兵力。屯長親自統帥一個隊率和一個什40的兵力,另外兩個隊率歸屯長統領。
三個屯為一個曲,每三百當中設有一個軍侯。同樣,軍候親自統帥一個屯的兵力,另外兩個屯長歸軍候統領。
三個曲成一部,也為了方便計算,所以每一部有1000人,並設軍司馬一名。每個軍司馬親自統帥一個曲和一個屯,共:400人,另外兩個軍候歸軍司馬統領。
三部為一營,每營3000人,並設校尉一名。同樣,校尉親自統兵千人,也就是一部。另外兩個軍司馬,歸校尉統領。
三個營為一旅,每旅一萬人,並設雜號將軍一名。
三旅為一軍,每軍人數3-5萬不等;這就是標準,這個軍製設置出來之後,還有一個最高統帥為:三軍統帥。
毫無疑問,高博就是:三軍統帥。
最後,讓高順就按照這個這個改革後的軍製,整編那30萬人馬。不求把他們全部整編,但最少也要整編一半以上。
最後,改革後的軍營,從低到高分別是:
伍(5人)…什(10人)…隊(30人)…屯(100)…曲(300)…部(1000人)…營(3000人)…旅(1萬人)…軍(3~5萬人),再加上最高統帥,組建而成。
高博的軍製這麼一改,無意中向世人透露了自己的野心。隻要是有心人,就能知道他是一個野心勃勃之輩。
既是漢將,在沒通過朝廷允許的情況下,單改軍製,就是野心勃勃之輩。
。您提供大神愛情什麼味的我在三國練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