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順和黃忠去準備前期工作,也包含著提供軍官的名單。高順為人清白,有識人之能。黃忠為人老成持重,做事公正。
高博想要組建軍團,少不了軍中統帥和中高層軍官。能被他們兩個選中的軍官,要麼就是自身武力高強,要麼就是自身統帥才能過硬,要麼就是屢次大戰功勳卓著之輩。
高博雖坐擁百萬大軍,但軍團製度還是開了曆史先河,還要慢慢來才行。所以,高博就準備以30萬新兵為基礎,先組建三個軍團來看看效果。而這三個軍團的軍團長,高博心中已有人選。
既然要組建軍團,那麼當然要先把高博自己身邊的護衛軍給組建起來,畢竟高博現在好歹也是一個開國皇帝。
……
高博的大晉王朝沿用的還是漢代的兵製,也就是全國皆兵。
漢代的兵役,分為三種:一種是到中央當衛兵,一種是到邊關做戍卒,一種是在原地方服兵役。隻有第三種是從二十歲開始,其他兩種都從二十三歲開始。
為了保證中央的絕對統治和集權,中央的衛兵基本上都是從邊關戍卒和地方部隊中,選擇那些能征善戰又家世清白的士兵充入中央當衛兵。
雖然沿用的是漢代的兵製,但高博還是稍稍的有所改動。這個改動就是,從村鎮一級開始,讓他們組建民兵,讓那些孩童從小就接觸軍事化訓練,這項政策已經在益州全麵推行了。
每年冬、夏兩季農閑之時,高博治下的地方官,就會組織當地百姓訓練一些基本的隊列和陣行,男女老少皆可參與。
以縣為單位,讓當地的縣令組織下麵的村鎮百姓,演練陣法,以保證基本的對敵能力。
而無論是村、鎮還是縣,所有的小孩從小就看著他們家的長輩訓練演練陣法,潛移默化之下,更容易提起他們的興趣愛好,也更容易讓他們成為優質的兵源。
高博剛當上漢中太守的時候,還隻是在那些安置村中試行這樣的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政策也慢慢在整個益州推廣開來,高博也為此製定了專門的一些政策。
也就是每個小孩在六歲之後,都需要在父輩或長輩的帶領下參與晨跑,強健他們的體魄。
十歲之後,這些小孩家境優渥的,可以選擇習文從政。家裏條件不行的小孩,如果體魄強健,可以選擇習武。當然也可以選擇不來,參與家中的勞動,早早的傳宗接代。
又因為當時的書籍,基本上都被天下世家壟斷。高博雖然已經造出了潔白如雪的a4紙,但因為技術和產量等各方麵的原因,高博並未大規模的刊印書籍。
所以,為了有一個出人頭地之地,有九成以上的山村小孩選擇了習武。
高博在益州的每個郡縣,都設立了訓練營。高博高薪聘請了很多民間武學大家,入住訓練營之中,教這些孩童讀書識字和簡單的武藝。
這些十歲左右的孩童,如果在訓練營中表現突出或者天賦異稟者。又會被送到當地的郡裏,接受更好的教導。
如此兩三年之後,再次從各地郡中,選擇那些學習成績優異或天賦異稟者,把他們送到長安,學習對應的兵器、排兵布陣、安營紮寨和行軍打仗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常識。
這些少年因為送來的時候,也不過十三四歲的年紀。為了培養他們,高博又把他們跟軍隊扔在一起訓練。所以高博給他們起了一個非常貼切的稱號……童子軍。
這些孩子從十歲左右開始,就在各地方的縣裏接受軍事化管理,學習武藝和讀書識字。全都沒有接觸過女人,不是童子軍是什麼?
童子軍是高博軍隊的未來,基本上來到這裏了少年。在軍中學習個幾年之後,就會下放到部隊帶隊,成為最基層的軍官。
雖然第一批童子軍還在軍中訓練,但為了將來著想。嗯,軍團建設完畢之後,高博就準備把他給製度化。
學習漢朝的細柳營,把童子軍當成未來軍隊骨幹來培養。
當然,高博為了把軍權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軍中屯(100)級以上的軍官,都需要到高博的虎衛軍來曆練三個月,以保證他們對高博的絕對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