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高博的治國思想(1 / 1)

第二天一大早,高博打著哈欠離開了溫柔鄉。在宮女的服侍下,先洗了一個冷水臉清醒了不少。

高博今日之所以破天荒的起個大早,那還是因為,心裏惦記上昨日棗祗入宮告訴他的事。

高博一直都比較務實,雖然相信他們不敢拿這種事情來欺騙自己,但高博還是決定親眼去看看。

穿戴完畢之後,高博回頭看了一眼一眾嬌妻美妾,好似下定了某種決心一般,迅速的轉身離開了寢宮。

帶著典韋和一隊虎衛就出了皇宮,往民生研究院而去。

……自從遷都到長安之後,長安城的變化很大。短短兩個月,長安城內的各個街道上,店鋪林立,常駐城內的居民和南來北往,東奔西走的商隊臉上,都洋溢著一股幸福、開心,還有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笑容。

走在長安的大街上,能看到很多雕梁畫棟,充滿異域風情的新建築,街頭上也多了很多金發碧眼的翻邦之人。

因為絲綢之路的開啟,不僅有中原的商隊往西域那邊而去,也有很多西域或西域之外的商人到長安來經商。

帶動經濟的同時,也有那些異域藩邦特色的文化和習俗。

高博其實一直比較喜歡百家爭鳴,因為隻有競爭才會不斷的進步。

自從董仲舒為漢武帝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政策和治國思想之後,儒家文化就是一家獨大。

高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知道儒家文化如果一家獨大,沒有了競爭,必定會就會固步自封,慢慢的就會形成那種不斷內耗的怪圈子。

也就是所謂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勢。

既然穿越到了這個時代,高博當然想為後世留下一些東西。特別是百家文化,高博可不想因為一家學術獨大,經過時間的流逝之後,其他百家文化就此斷了傳承。

這也是高博成立內閣,讓自己的老丈人蔡邕,負責在自己治下建立學校,為民開智的一個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高博的一點點私心,那就是想要自己的大晉王朝,千秋萬代一直傳承下去。

始皇帝政哥的夙願,高博也有。為此高博做了很多的努力,土地國有化、建立學校為民開智、到如今,潛移默化的任用其他百家之人為官。

先說土地國有化,其實在高博任職漢中太守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行動了。那就是讓賈詡暗中打著黃巾軍的名義,屠殺那些手握大量土地的士族和豪強。

為了掃除障礙,在191年劉範七夕叛亂的時候,趁機除掉了大量政見不和的朝臣,和擁有大量土地的世家豪強。

高博打著叛亂的名義,屠殺他們的九族親朋,然後把他們的財富和土地收歸國有。讓大晉王朝治下各州的土地國有的理念,順利的執行下去。

手段雖然肮髒,但高博並不認為自己做錯了。因為高博知道,每一項製度的改革,都伴隨著大量的流血和犧牲。

其次就是建立學校,為民開智。其實高博也已經在準備了,而且已經有了成效,童子軍就是高博為此做下了準備。

高博打著培養軍事骨幹和朝廷人才儲備的幌子,在治下各個郡縣建立了專門的營地,培養那些孩子的軍事能力,教導他們識文斷字。

等十年,20年之後,這些孩童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後,他們的孩子就會有更好的教育。畢竟他們的父母從小被高博培養,有識文斷字的能力,不可能不教他們的孩子從小認字。

為民開智,這個政策不僅推翻了封建王朝傳承千年的愚民政策,將來更會開曆史之先河,讓天下百姓擺脫愚昧之名,人人皆能識文斷字,不斷的向21世紀的九年義務教育靠攏。

往大了說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往小了說其實就是高博為王朝千秋萬代打下的一個隱形的基礎。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因為愚昧,因為不懂什麼大道理,所以誰對他們好,他們就非常的感激。有的甚至為了報恩,連性命都可以不要。這才有了仗義每多屠狗輩的說法。

而讀書人開闊了自己的眼界,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能明辨是非。

就比如,如果高博繼續任用封建社會的愚民政策,那麼在幾百年之後,王朝沒落之時。會不會有人振臂一呼從者雲集,從而推翻了自己建立的王朝。

高博就是用屁股想也知道,如果繼續任用封建社會的愚民政策,那麼自己的建立的王朝必定在幾百年之後被推翻。

但是為民開智,達到天下百姓人人都能識文斷字,明辨是非就不一樣了。

讀書人見過世麵,也明白一些基礎的道理。若是有人振臂一呼,到了那個時候,就不可能從者雲集了,人人都會思考,都會考慮得失。

天下讀書人:什麼你要造反?推翻腐朽的大晉王朝?那推翻之後,憑什麼你來做皇帝,就不能我做皇帝?

這樣一來,就不可能形成大規模的叛亂,從而達到高博讓大晉王朝千秋萬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