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張獻忠惹了眾怒,趙彥笑了笑,你說沒事兒惹這些大佬幹嘛?這不找罵嗎?

視頻仍在繼續,朱祁鎮被接回後,瓦剌與明朝關係有所緩和,也先請求恢複朝貢得到允許,但對賞賜稍不滿意就會入寇,於謙因此上書修繕九邊城池,抵禦瓦剌。

北京戰後,京兵分屬於三大營,雖然各自都有總兵,但互不統屬,於謙因此上書請求選拔十五萬人,分為十營團操,從此開始了團營的製度。

大宋第一帝:這製度不行啊,十五萬兵馬若是盡數操於一人之手,豈非會釀成禍亂?

天可汗:時機不同,製度自然也要轉變,瓦剌威脅未除,若是不整合兵馬,任由三大營分權,到時候瓦剌入侵,倉促之間如何應戰。

朱元璋、朱棣沒有評論,但大多還是讚同李世民的想法,墨守成規可不是好事,可惜這變規矩的事一般隻有開國皇帝有這魄力,後世皇帝魄力不足又限於祖製,明知製度出了問題也不敢改變。

瓦剌也先率軍入寇時,曾經被朱棣俘虜的一些蒙古人變成了內應,雖然也先退去,可這些人卻不好處理,一個不好又是內亂頻發。

恰好此時西南生亂,於謙便從中選了些精銳騎兵派去西南,又陸續將其妻兒送去,由此消除了內患。

於謙主掌兵部的同時,也先的勢力也在急速擴張,並且南麵福建、浙江……廣東幾省也不安定,狼煙四起,戰事頻頻,都是於謙一手操辦,平息禍亂。

戰事瞬息萬變,可於謙每每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條,調兵遣將,排兵布陣,事事親力親為,讓一眾下屬將領感動驚駭、佩服。

淮右布衣:能治政,能治軍,這於謙能力很強啊,咱愛死他了。

乾隆@淮右布衣:默默插一句,於謙是被你們老朱家冤殺的。

淮右布衣@乾隆:不會說話閉嘴,懂?

康熙@乾隆:孫子別怕,爺爺挺你!

乾隆:……

朱祁鎮返回後,於謙從未言及他的功勞,就好像朱祁鎮的返回跟他毫無關係一般,同時,由於出色的能力以及品德,讓明代宗朱祁鈺很是喜愛,賜他豪宅厚祿,可他絲毫不受,言國家多難,臣子怎敢自己安居。m.X520xs.Com

厚祿未領,代宗不許他在推脫豪宅,於謙無奈,隻能將朱祁鈺往常賞賜的袍服、璽書、銀錠等封存在裏麵,每年抽空去看一看。

明代宗很是了解於謙,因此凡是於謙奏請的事情就沒有不應允的,想要任用誰也會向於謙暗中詢問,於謙倒是實事求是回答,可怎奈群臣眼紅他這聖眷。

加之於謙性格剛直,做不到虛情假意,事故人情,因此十分招人嫉恨。當初瓦剌剛剛退走,都禦史羅通便彈劾於謙所記功勞不實,禦史顧曜說於謙太過專權,皆因於謙太過得寵。一如以往,朱祁鈺將彈劾的奏章全部壓下,對他委以大任,才讓他能夠盡量實現自己的謀劃。

此外,於北京一戰中與於謙浴血搏殺的石享受封侯爵,見於謙沒有受封任何爵位很是羞愧,因此上書請封於謙長子於冕,卻遭於謙駁斥,於謙認為自己無功,且石享推薦的人於國無利,絕不能讓自己的兒子濫領功勞。

石享因此又羞又愧,自此深恨於謙,都督張輒因為征伐苗地叛亂時不守律令,被於謙彈劾,和內侍曹吉祥、石享、徐有貞等人都深恨於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