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碎嘴子!”
趙彥無語,咱就好好排個榜,你們倒是啥都能吵起來,飯吃得太飽?
視頻浮現:
少年初入學,見學宮中祭祀的鄉賢歐陽修、胡銓等人畫像,羨慕非常,自此立下誌向,要位列其中,做大丈夫。
刻苦讀書十餘載,一朝科舉試,揮筆萬言書!叫天子閱後大喜,直呼:此天之祥,乃宋瑞也!欽點其為進士第一,榜首狀元郎。
也因為宋理宗這句話,自此文雲孫之名不複,取而代之的則是名傳後世的文天祥,字宋瑞。
開慶元年,蒙古分兵三路,大舉南侵,宦官董宋臣建議宋理宗遷都避難,朝廷裏沒有人敢非議這件事,唯有時任寧海軍節度判官的他上書請殺董宋臣,以振軍心。
因為建議不被采納,他自請回鄉,不被允許,後來逐漸升官至刑部侍郎,但同時董宋臣升官為都知,他再次上書也未果。
隨後幾年,他外放地方,權臣賈似道跋扈,他上書彈劾,遭貶,幾經沉浮,終於於三十七歲時上書致仕。
可惜,天時不與,寄情鄉裏不得,三年後元軍大舉南侵,國土淪喪,國家危亡,他散盡家財招募將士勤王救駕。
有朋友勸他說如今元軍勢大,大軍壓境,你領著萬餘烏合之眾怎麼抵擋,與驅羊同猛虎鬥有什麼區別?
他回答:吾亦深明此理,然大宋養士三百載,國勢將傾,而無一人一騎入衛,吾深以為憾,因而自不量力,以身殉國,望天下忠臣義士知後能奮起護國,如此,大宋可安。
他還是沒聽朋友的勸告,帶著一萬所謂的烏合之眾入京勤王去了,數百後也有一個文官,帶兵勤王,可惜兩者都沒有如願,國,還是亡了。
此時的南宋朝,先後離世兩位帝王,即理宗、度宗,進入恭宗趙顯執政,元軍大舉進兵,南宋此時又無孟珙這等擎天之柱,抵敵不住,加上漢奸不斷,爭相投敵,宋朝,已經走向末路。
此次元軍南侵不久,宋元便已議和,文天祥入元營與元軍主帥伯顏商討,因麵斥伯顏,使伯顏惱怒,被囚,於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伯顏:看吧,這就是證據,明明宋廷都快亡了,他還敢罵我,不抓都沒天理。喵喵尒説
沒人理他,一是喜歡說話那幾個此時都在靜言,二是麵對這等王朝末路,英雄悲歌,沒幾人有那談性。
不久後,元軍大軍壓境直逼臨安,宋恭宗與謝太後出降,說來也是奇事,大宋朝得國與柴氏孤兒寡母,失國也是孤兒寡母。
皇帝都降了,按說這些個忠臣義士也不該折騰了,但顯然元軍和往常王朝末年改朝換代不同,這是兩個不同文明的碰撞,兩個民族的碰撞,也是草原第一次統一中原,君臨天下。
因此,這些亡國的孤臣不降,數十萬軍民未降,在江西、廣東這些南方地域聚兵反抗,擁立恭宗異母兄趙昰為帝。
文天祥參與了擁立趙昰,可臨入朝時張世傑卻不許,隻升其為右丞相,繼續領兵抗元。
未幾,趙昰死,陸秀夫、張世傑繼續擁立趙昺為帝,陸上國土保不住了那就待在海上,即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