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劉良佐給他主子掛孝去了,這麼個空閑時間裏閻應元也沒閑著,先是招青陽弩王黃鳴崗(這名兒霸氣)等千餘人入城打造弓弩箭矢。
又從獄中放出陳瑞之子,打造火磚、木銃,其本人還親自製作了撾弩,盡城中一切力量守城,反正就是跟清軍剛上了。
掛孝三日後,清軍再次進攻的時候傻眼了,城上弩箭、火磚傾泄而下,木銃更神奇,因為中間加了火藥,還加了鐵塊,扔下去就炸,那鐵塊殺傷力杠杠的。
最牛的還是撾弩,拋出去勾著人回來殺,簡直六得飛起,清軍怕了,幾天不見你哪兒搞的這麼多要命的玩意兒?】
“木銃”明朝之前的各朝武將來興趣了,這是個什麼東西?等視頻出來一定好好研究一下子。
淮右布衣:援兵呢?不是說還有個南明嗎?
南明眾人不說話,援兵?當時掌權那幫子多數忙著爭權奪利去了,誰關心一座小城百姓的死活!
永樂:一群混賬東西!
【清軍攻城不利,劉良佐頭疼了,勸降吧!親自寫了勸民歌,結果人江陰百姓就不搭理他,這就麻爪了,繼續攻城吧!
打了幾次就是打不進去,劉良佐一合計,算求,不打了,我就跟你擱這兒耗著。於是在城下搭了個牛皮帳篷,裹三層牛皮。
那厚度,就跟他臉皮一樣,箭射不穿,石頭砸不壞,咦!還會反彈!
碰上皮這麼厚的咋辦?閻應元表示別慌,有的是辦法收拾他,拿大糞摻上桐油,煮沸了倒下去,三層牛皮也給你燙穿了。
無奈了,這次真無奈了,劉良佐望了望城頭那個大漢,有些想哭,咋就跟我杠上了呢?後撤吧,這次不挨著城了】
孟珙:不錯了!
孟珙讚譽一聲,靠一群百姓守了這麼久已經很不錯了。
文天祥: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堅守的同時,江陰也沒忘了向四方求援,雖然不爽清軍,瞧不上劉良佐這些個膝蓋軟的東西,但總歸不能拿百姓開玩笑不是?
但無奈隊友實在太不給力,先是黃蜚、吳之葵來援時遇上清朝貝勒博洛所率大軍,兵敗被俘,降了清朝。
接著是老朋友顧三麻子敬佩閻應元的為人,率舟師來援,結果苦戰三日不成功,揚帆遠去。
再有明朝宗室義陽王來援,敗於砂山,秀才金礦帶了四百青壯來救,被劉良佐用三千鐵騎全殲,全軍覆沒(很可以了,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呢?)
外援沒了,徹底沒了,江陰完全成了一座孤城,但就是這麼一座孤城,劉良佐還是沒膽子打,隻能用火炮不停的轟擊城牆。
城垛在炮火轟擊下塌陷數丈,那又怎麼樣呢?十萬百姓不是開玩笑的,你轟塌了我又重新砌唄!
一邊在不停炮轟,一邊在不停砌牆,等劉良佐再次來看的時候就發現,城還是那個城,並且更牢固了!
這就不講道理了!繼續勸降吧。這次閻應元假裝答應了,派出城中老者,以奉送降禮的名義暗中帶著火藥進了清軍大營。
大營炸了,兩千多清軍官兵被炸死,老人們與清軍同歸於盡,具體多少老人我們不得而知,可他們確是英雄,捍衛華夏衣冠的英雄】
淮右布衣:秀才、海盜、百姓!我大明一朝不枉了!
朱元璋感歎一聲,國亡了,誰能想到舍生忘死的不是那些高官顯貴,“國之棟梁”而是這樣一群活在底層的人。
嶽飛:若文不貪財,武不惜死,民不顧身,王不怯懦!何來神州陸沉,中原板蕩?
【三日後,閻應元趁夜率軍出城夜襲敵營,哦不,他們不是軍,他們是民。一千多號人,拿著板斧、短刀、扁擔,衝進了清軍大營,殺傷清軍千餘人。
等其他營寨的清軍來援時,閻應元已經率軍退了回去,劉良佐隻能望城興歎,有這麼個對手,真悲劇!撤吧,營寨繼續往後麵挪。
硬剛剛不贏,那就隻能繼續勸了!尼瑪!勸了幾次了?閻應元表示,你們煩不煩?
先是派了一群僧人來勸,沒成,劉良佐又來勸,說明朝已經滅了,江南已經全部投降了,你還堅持個什麼?
降了吧,清朝能給你高官厚祿,尊榮顯爵!
他不明白,有一物名為氣節,這是華夏民族繁榮至今的根!五胡亂華、元廷入主、清軍入關,每一次都不乏這樣一群在當世人眼中很傻的人,在堅持,在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