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混賬東西!曹丕,看看你幹的好事。
曹丕@曹叡:為何不殺司馬仲達?
曹叡:父皇為何不殺?
唉~兩人齊齊歎了口氣,造孽啊!這老貨咋就這麼長壽呢?
話題繼續,且說朱元璋開國之前曾發過一旨檄文,號召百姓反元,其中有四句,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前兩句驅逐胡虜,恢複中華,老朱在洪武二十一年,令藍玉北伐,全殲北元主力後就已經做到了。
至於救濟斯民,大概沒有什麼比讓一個戰後殘局變為治世更好的交待了。
而立綱陳紀這句,老朱主要做的就是恢複漢唐禮製,專門製訂了一本《大明集禮》規定一應禮儀。
廢除胡人的跪拜製度,恢複漢人傳統禮儀,稽首、頓首禮,並且禁止胡姓,像歸降明朝的那些蒙古、色目人統統都要改為漢姓。
杜絕胡語,老朱欽定《洪武正韻》霸氣表示來了俺們漢地,就得說漢話,至於胡語什麼的,能忘就忘,忘不掉也得忘。
同時廢除了胡人族中一項讓漢人十分難以接受的製度,也就是曾經昭君曾遭遇過的收繼婚製。
大力複興漢文化,例如明朝初期,衣冠服飾多依唐製,之後融合了宋、元服飾,方才演變為獨屬於明朝的衣冠。
另外,恢複科舉,元朝統治的近百年中,科舉也就在元仁宗時期短暫的恢複過一陣子,其他時候都斷斷續續的。
而老朱開國後,為搜羅人才治國,自然要大開科舉,選用人才。
此外,再有翻譯外國書籍,都知道元朝疆域廣闊,自是從國外帶入了不少好東西,比如,那些國外經典的書籍。
元朝西征時,正遇上那所謂的“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因此造成大量書籍流入。
可那時候蒙古人都崇尚武力征服,又有幾個願意停下看這些書?所以,盡管是經典,仍不免被蒙古人束之高閣,落得個吃灰的下場。
老朱見此很無奈,那些外國經典寫的都是些啥?完全看不懂,隻好派大臣去國外禮聘學者回國,幫忙翻譯。
再有招撫藏地,明朝開國後,老朱便遣人赴西藏招撫當地那些僧官,大族,這些人倒也識相,痛快的跟使者來了京城。
這麼乖的人,老朱自然要有所表示了,所以朵甘衛都指揮使司、烏斯藏都指揮使司、河州衛先後成立。
老朱在西藏實行的政策一直是多封眾建,製禦藏區,大意就是多給藏區的那些大勢力主封法王號,讓他們擰不成一股繩,然後徐徐圖之。
可惜啊,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後麵除朱棣一直遵守這一原則外,其他明朝皇帝多數都對西藏不怎麼上心,西藏也一直隻做為朝貢國按時向明入貢,明朝對其並沒有直接管理。
再是編造戶帖、黃冊,並規定戶帖十年重編一次,人口每年統計一次,規定百姓居住區域,出多少裏必須得有路引。
這項製度在明中後期已經徹底廢了,但不得不說,在當時這絕對是一項良政,畢竟在古代社會,農民一輩子沒事兒也不會跑多遠。
而限定區域,最主要的就是不要讓他們成為流民,隻要土地在,農民就有希望。
當然,這事兒上老朱應該完全沒考慮到土地兼並問題,或者說封建帝王應該都沒考慮過這個問題。
你就算把農民安排得再好,不廢了那些權貴、士紳的特權,幾代之後,農民還是會被逼得賣地為奴,甚至是賣兒賣女。
朱元璋:特權?比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