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印案具體處置了多少人,說法眾多,《朱元璋傳》(作者名不敢寫)說和郭桓案一同牽連人數多達七八萬。
《朱元璋與空印案》說牽連人數超過千人。
方孝孺《遜誌齋集·卷二一》說: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係禦史獄,獄凡數百人。
綜合考慮來看,當以牽連數百到一千多這個數字區間比較靠譜。
當然,空印案僅僅隻能算是個開胃菜,相比其他三大案,影響雖有,卻不算太大,這個案子說到底就是朱元璋懲治貪腐的結果,那些官員很難說沒有貪汙錢糧。
緊接著空印案後便是發生在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這個案子比較複雜,牽連非常廣大,朱元璋主要目的一是承襲千年的宰相製,二是打擊淮西集團勢力。
至於胡惟庸,抱歉,這家夥雖該死,但還論不上萬惡不赦,在這案子中無非是個影子而已。
胡惟庸,淮西集團領袖韓國公李善長同鄉兼姻親,洪武六年時受李善長推薦任職右丞相,洪武十年升任左丞相。
自洪武六年至洪武十三年,他做了七年丞相,於朝中遍布朋黨,瘋狂打擊異己,使淮西集團勢力不斷膨脹,當然,在這過程中你要說朱元璋完全不知道,那隻能是開玩笑。
因為,胡惟庸主要針對的勢力是浙東集團,其首領便是大名鼎鼎的劉基劉伯溫。
前文說過,劉伯溫是在1360年,也就是明朝建立的前八年才投靠朱元璋的,屬於是半路來投,且這人曾經還是元朝臣子,一度鎮壓義軍非常賣力。
雖投靠朱元璋後積極出謀劃策,可謀士相比徐達這樣做實事的武將以及李善長這樣管著後勤的大管家無疑非常吃虧。
因此,明朝開國之後,他和朱元璋的另一個謀士汪廣洋一道隻領了一個伯爵,跟六國公中的李善長、徐達完全沒有可比性。
但他足夠聰明,也有一定的野心,完全不像野史和民間傳說表現出來的那樣淡泊名利,他看出了朱元璋對於淮西集團的忌憚,所以積極奔走,聯合浙東出身的官員打壓淮西集團。
於是,朱元璋高興了,浙東集團也曾一度壓過淮西集團。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忌憚淮西集團?你看看裏麵都有些什麼人就知道了,淮西二十四將大名鼎鼎,文臣還有李善長、胡惟庸這樣的能人。
話說如果不是徐達和湯和看得明白,可能朱元璋的刀下還要添兩個冤死鬼。
徐達:您聊您的,別扯俺們,謝謝!
然而,劉伯溫於朱元璋而言僅僅隻是一顆棋子,當棋子完成了它的使命後,自然會被棋手無情拋棄,比如拋出來給淮西集團發泄怒火什麼的。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劉伯溫告老還鄉後,胡惟庸上書請革去其歲祿,洪武八年,劉伯溫病重後,胡惟庸派了個大夫,撰寫一良方,伯溫服之卒!
歸根結底,劉伯溫也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神,當然,厲害還是很厲害的,龍灣之戰、鄱陽湖之戰、北伐之戰都有他出謀劃策。
而胡惟庸,這人也是個聰明人,看得出朱元璋的用意,所以積極配合打壓劉伯溫和浙東集團。
可這人未免有些聰明過頭,直接將浙東集團盡數打翻在地,讓淮西集團勢力飛速膨脹。
當然,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這個人自以為是,許多生殺黜陟的事兒根本不和朱元璋請示,自己就處理了。
可能他覺得以朱元璋的聰明才智,不會喜歡在這些小事上下功夫吧!
但他無疑看錯了,朱元璋是個權欲非常強烈的人,事無巨細都要一一過問,他這麼處置,隻能說是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
相信朱元璋忍他一定忍得很辛苦,但胡惟庸畢竟是他扶植的一顆重要棋子,就這麼簡單殺了,未免有些不值,所以他又讓他蹦躂了幾年。
直到洪武十三年,時機終於成熟,朱元璋迅速以“謀不軌”罪誅殺胡惟庸及其九族,同時殺禦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
同時廢除宰相製,國家大事無論巨細都要皇帝親自過問,廢除行省製,改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化地方權柄,防止地方權力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