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劉邦曾大封皇室諸侯王於各地,景帝時釀成了七國之亂,劉徹即位後,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以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王。
並在公元前122年,平息了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的未遂叛亂,鞏固了中央對諸侯王的控製。
至公元前112年,因列侯不肯出兵幫忙攻打南越,劉徹便以獻給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為由,褫奪了106名列侯的爵位,以敲打消極應付朝廷的諸侯勢力。
也是在這之後,劉徹開始頻繁巡行各個郡國,以加強對地方的控製。
軍事方麵,經過漢初劉邦、呂雉、劉恒、劉啟幾代統治者的休養生息後,大漢的國力在劉徹即位後已經相當厚實。
於是,劉徹即位後,一改漢初的戰略防禦政策,積極進取,征伐四方,意圖使四夷臣服,大漢獨尊。
首先在南方,劉徹兩次出兵閩越,盡皆不戰而勝,這無疑讓劉徹非常有成就感,堅定了征伐四方的意誌。
他派嚴助向反對出兵的淮南王劉安傳達自己的意思,強調:漢為天下宗,操殺生之柄,以製海內之命,危者望安,亂者卬治!
總結一句話:大漢是萬國宗主,有征伐四方的權力,不服就打!
南邊兒打了兩次,都是不戰而勝,然後劉徹覺得挺沒意思,便將視線移向北邊,那裏,盤踞著—匈奴。
前文說過,他派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打算和遷徙到西域的大月氏結成軍事同盟,嗯,大月氏和匈奴有仇,還是世仇。
但很可惜,張騫第一次去西域並不順利,人在路上就讓匈奴扣押了,千辛萬苦才逃出來。
逃出來後,張騫沒回長安,繼續前往西域,這次順利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不願意和大漢結盟,於是這個計劃宣告失敗。
公元前135年,匈奴再次派人到大漢要求和親,朝中議論不休,百官分為以大行令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和以禦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經過一番爭論,最終決定再對匈奴韜光養晦一段時間。
一直到公元前133年,王恢向劉徹提出了馬邑之謀,試圖利誘匈奴軍臣單於入境,在馬邑穀中設伏誅殺,這個計劃正式拉開了大漢對匈奴的戰爭反攻。
但比較可惜的是,這個計劃因為執行力不夠,沒成,王恢因此下獄自殺,然後匈奴斷絕了跟漢朝的和親,頻繁入侵漢朝邊境。
在這種情況下,主父偃、嚴安等大臣向劉徹提議恢複與匈奴和親,以換取邊境的安定。
但這次劉徹沒有忍讓,畢竟一忍再忍,已是忍無可忍,劉徹果斷提拔了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本來吧,一開始劉徹是抱著試試手的想法,想看看漢軍到底能不能打,結果……哦豁!衛青奇襲龍城,給了他一個莫大的驚喜。
之後更是連戰連勝,尤其是霍去病與衛青聯合作戰後,一者主攻,一者直搗匈奴老巢,打得匈奴嗷嗷亂竄。
這就給了劉徹一種強烈的錯覺,原來,匈奴這麼弱的嗎?我是不是打晚了?
嬴政:合著後麵吃虧的根源在這兒?
嬴政無語,果然,人與人之間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