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無語,敗家子的話題他是真的插不進去,奇怪的是,這無語中還微微有些羨慕是腫麼肥事?
話題繼續,無關話題請立即終止!
眾人:……就屬你最愛看熱鬧啊魂淡!
且說公元前221年,這一年,秦滅六國,疆域一統,國家版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對此,嬴政非常自豪,作為第一個實現天下一統的能人,怎麼能沒有一個顯赫的稱號呢?嬴政不能忍受,於是下令大臣商議一個新的稱號。
在此之前,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稱為王,誇張的有被稱為帝,比如秦王與齊王,曾經一個稱東帝,一個稱西帝,可惜不怎麼流行,一統天下的嬴政自然瞧不上這些稱號。
大臣們經過一番商討後,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嬴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所未有,五帝所不及。
於是援引傳統的尊稱,言: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以泰皇最貴,建議嬴政采用泰皇的稱號。
然而,嬴政對此並不滿意,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取三皇之皇字,五帝之帝字,組成皇帝這一稱號。
至此,皇帝一詞正式成為帝製時代最高統治者的專屬稱謂,嬴政由於是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人,所以自稱始皇帝。
為了使皇帝這一稱號,或者說皇帝的地位得以神聖化,嬴政采取了一係列神話君權的措施。
首先,取消諡法,這諡法源於西周初年,是君王去世後,臣子依照其生平事跡給予的,一種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
嬴政認為,這種子議父,臣議君的事情太不像話,還沒什麼意義,於是宣布廢除,不準子孫、臣子評價自己。
其次,規定天子自稱朕,朕這個字的意思跟我字是一樣的,屬於是一般人都可以用的一種自稱,比如屈原就這麼自稱過。
但是,從嬴政開始後,這個自稱便限定於隻有皇帝才能使用,而皇帝所下達的命令稱作製,或者詔。
比如那句非常著名的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即命曰製,令曰詔,二者效令不同。
再有,文書之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凡是文書中遇上皇帝、始皇帝這樣的字句時,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最後,嬴政還規定了,隻有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被稱之為—璽,其他的不行。
這套措施一直沿用至清末,跨越帝製兩千年,基本沒怎麼變更,當然,除了個別不守規矩的,比如劉詢、李世民下令沒必要太過在意避諱的事兒,比如朱棣在聖旨中自稱—俺!
李世民@朱棣:哈哈哈~自稱俺?不行了,讓朕笑會兒,朱老四你是怎麼想的?為何如此秀?
劉秀:請不要攜帶二次傷害,謝謝!
朱棣@李世民:朕那是為了接地氣,親近百姓,你懂個嘚兒!
李世民:對對對,朕不懂,你朱老四最親民了!啊~俺的名字叫朱棣,江湖人稱朱老四,哈哈哈~
朱棣:“……”
我淦!好想刀了他!
話題繼續,除了神化君權外,嬴政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製,用於中央集權,處理軍國大事。
在中央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合稱三公!
丞相分左右二相,為百官之首,掌管國家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