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前文!
自從為禍沿海地區無數年的倭寇被全部掃滅後,第一代戚家軍升職的升職,歸養的歸養,第一代戚家軍宣告解體。
當然,不用悲觀,屬於戚家軍的神話並未結束,因為戚家軍的靈魂戚繼光將軍還在。
公元1566年冬,修仙數十年的嘉靖道長駕鶴西去,享年六十歲,話說這貨是真的厲害,吃了幾十年重金屬居然還活到六十,牛!
也是這一年,其子朱載坖即位,是為明穆宗,年號隆慶,一上台便重用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同時調譚綸鎮守薊遼。
上述幾人中徐階自不必說,堪稱大明忍者神龜的存在,成功在嚴嵩手下熬了幾十年,最後一舉幹挺嚴閣老,牛人一個。
張居正,人送外號大名攝政王,是李太後一生倚重的男人,同時也是萬曆皇帝一生都想幹掉的男人,權壓六部,掌控內閣,天下視如掌中玩物,就是身後事慘了點。
高拱,可能是人長得沒張相公帥,所以不太受李太後喜歡,但是,隆慶皇帝在世的時候,高拱一定是最受信任的那個,俺答封貢、隆慶開關,這兩項為大明王朝回血不少的政策,大半功勞得落在高拱身上。
好了,閑雜人等已聊完,我們繼續開始講述戚家軍的輝煌!
徐階:……
高拱:……
張居正:……
閑雜人等?我們?彼其……說得挺好!
隆慶元年,即公元1567年,給事中吳時來向上書皇帝,建議讓戚繼光、俞大猷等人訓練薊門一帶的士兵。
但之後,經過朝廷一番商議,決定隻任命戚繼光即可,俞武襄公直接被拋到一邊,實慘!
朝廷任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嗯,他老爹戚景通當初也是這職務,子承父業了屬於是。
彼時,譚綸剛剛抵達薊遼,在這一帶募集了三萬步兵,同時又在浙江義烏招募了三千士兵,請求讓戚繼光對其訓練,得到了皇帝的許可。
戚繼光嘛,誰不知道人家專業練兵,就倆字,牛掰!不讓他幹讓誰幹?
隆慶元年10月,戚繼光正式接到調令,前往薊州赴任,俞大猷、汪道昆親自為他踐行。
隆慶二年,皇帝讓戚繼光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總兵官以下的官員都要受戚繼光節製。
但戚繼光到任後,才發現此時薊州已有總兵郭琥,而戚繼光僅為副將,軍隊無法統一號令。
嗯?領導不聽話?一旨上書,朝廷立刻將郭琥調走,以戚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繼光之前平定吳平有功,進封他為右都督。
全權掌控薊鎮後,戚繼光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哦,這次不是領導不聽話,而是長城低矮,且多處傾圮,急需修整,以便抵禦韃靼人進攻。
於是,隆慶二年五月,他上書朝廷建議在兩千裏長城上築台3000座,那個叫空心敵台。
敵台高低大小不等,各個敵台之間互為犄角,相互救應,敵台裏配備火炮,韃靼人的弓箭無法射到敵台裏的士兵,騎兵在火炮的攻擊下也不敢靠近長城。
每個空心敵台置有百總一名,負責指揮戰鬥,總結,還是熟悉的味道,戚將軍做事就喜歡搞配套作業,戚家軍的鴛鴦陣是這樣,空心敵台也是這樣。
當然,要想修好空心敵台,單憑戚繼光手上的兵力明顯不夠,於是,不久後,戚繼光的弟弟戚繼美帶七千名沂州兵前來增援,嗯,增援修築空心敵台。
一直到隆慶五年,全部敵台修築完成,從此,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城的兩千裏長城上,矗立著數以千計的炮台。
想不到吧,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上,也有著數千義烏兵的血汗,打仗、建築,甚至曾經還幫農民伯伯種過地,戚家軍可是超級全能的嗷!
空心敵台後,戚將軍的另一建議是,修築長城,或者說,加強!
我們都知道,明朝為加強北方防務,將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軍事防禦區,分別駐有重兵,謂之九邊重鎮。
九邊每鎮均設總兵官一人管轄,而薊鎮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拱衛京師,是九鎮中最為重要的一鎮,身為薊鎮總兵官,戚繼光責無旁貸。
薊鎮長城最早修建於明朝初期,洪武六年,朱元璋令大將軍徐達修築,長達兩千多裏,關隘一百二十九處,皆駐兵馬。
洪武十四年徐達征調燕石等地衛所兵一萬五千人修永寧、界嶺等三十二關,雖然弘治、嘉靖年間長城也都有在修築,但卻過於簡單。
所以,真正大規模的修築長城,還是隆慶、萬曆年間,由戚繼光主持修築完成的,最負盛名的當是金山嶺長城。WwWx520xs.com
戚繼光在修建長城的過程中,依據因地製宜,用險製塞的建築思想,山勢低矮處,加高城牆,山勢高峻處,修建敵樓。
個別地方甚至還加修了障牆、支牆、擋馬牆,全部為磚石結構或磚石木結構,使這段長城設施完備、構築牢固、布局嚴謹、可攻可守。
金山嶺長城為我國萬裏長城的精華之所在,障牆、文字磚、擋馬牆,也被譽為金山嶺長城的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