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0年,58歲的袁可立得以沉冤昭雪,同年八月起用尚寶司司丞。
次年二月,升任尚寶司少卿,三月,奉旨祭祀曆代帝王及孔子祖陵,五月,奉命回河南祭祀山陵,七月,升任太仆寺少卿。
同年,邊疆多事,後金努爾哈赤崛起,遼沈、廣寧相繼失守,遼東淪陷,百官視關外為死地,無人願往遼東。
別人不敢,袁可立卻不怕,祭告山陵回京後,立刻給剛剛即位的天啟皇帝提了七項建議。
收拾殘兵、出奇製勝,明信賞罰,以振軍紀,謹慎防守,穩固邊疆,整治京營,積蓄錢糧,破格用人!
奏疏呈上,皇帝全部采納!
次年三月,袁可立升任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與首輔葉向高等二十人充廷試讀卷官,侍經筵。
取倪元璐、黃道周、王鐸等36人為翰林院庶吉士!
這一年,袁可立除了和孫承宗一道擔任殿試考官外,還以左通政代通政使身份成為天啟皇帝的老師。
有一說一,天啟不管是明君還是昏君,至少他這兩個老師是真牛批,孫承宗史書單獨列傳,袁可立……好吧,他被除名了!
當然,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帝師的身份後,袁可立出鎮登萊、位列中樞總算有了基礎。
那時節,後金占領遼東半島及沿海島嶼後,對明朝的威脅日趨嚴重,有識之士紛紛出謀獻策。
表示登萊之地,靠近旅順口,實為咽喉要道,必須要有一員大將,領水陸兵駐紮,才能讓人安心。
皇帝表示讚同,但是無人可派,本來熊廷弼挺合適,奈何這家夥脾氣爆,四處樹敵,又是卷入黨爭,又是和巡撫王化貞不合,兵敗後金。
回來後,兩人齊齊高唱鐵窗淚,王化貞背後有人保,崇禎五年才死,熊廷弼窮鬼一個,挨刀了,天啟五年處死,傳首九邊,家破人亡。
前車之鑒還在蹲號子,滿朝文武誰敢跳出來趕赴遼東、登萊?
無奈之下,天啟皇帝朱由校隻能把兩個老師,孫承宗、袁可立派往邊關,孫承宗負責守關,袁可立負責總鎮登萊,出兵遼東。
接到任命,袁可立沒含糊,立刻出發,但運氣不咋滴,路經金鄉時遇上了白蓮教亂軍。
老人家不僅不怕,反而有些興奮,帶著家丁就往敵營發起衝鋒,連他60歲的夫人都親上戰場擂鼓助陣,上演了一幕韓世忠與梁紅玉,雖說,他倆應該算老年版……
隨後,袁可立傳檄征調七千登萊兵,協同山東巡撫趙彥……咳,合力剿滅亂軍,隻誅首惡,脅從不問,令流民各自歸鄉。
打完白蓮教亂軍後,袁可立馬不停蹄趕赴登萊,厲兵秣馬,用戚繼光的練兵方法,練出一支五萬人的水師陸戰大軍。
嗯,戚繼光的練兵標準就是,水軍先習陸戰,必須保證水陸兩棲作戰都行,水上、陸地上都能打硬仗。
同時,袁可立積極打造戰船,也不多,就搞了四千艘!
他任登萊巡撫那段時間,是登萊武備最為強盛的時候,沿海遍設炮台,登萊成功被他打造成了遼東前線的海島基地。
招撫流民,屯兵海島,步步推進海上防禦,逼得努爾哈赤隻能蜷縮遼東,無法進兵山海關一線。
積極發展武備的同時,老人家也沒忘了發展經濟,在他的治理下,士農工商安居樂業,登萊軍鎮,一時倒更像一個繁華都市。
他運籌帷幄,以悍將毛文龍、大將沈有容、張盤率水師縱橫遼海各島,戰線綿延千餘裏,多次挫敗後金對明朝沿海一帶的侵擾。
更牛的是,這位老人家凡是遇到運輸船隊經過,都要調兵保護,努力保護琉球、朝鮮的海運暢通,開創了華夏軍隊國際護航的先河曆史。
時間來到公元1623年,即天啟三年,這一年,努爾哈赤下令大肆屠戮旅順、金州、複州一帶的百姓。
聞訊後,袁可立隨即令登萊水師出海,聯絡諸島,收複旅順,以圖解救遼東境內的百姓。
同年三月,他親自挑選精兵3600人,令總兵沈有容為將,出兵旅順、皇城、廣鹿、平山等島。
令副將李性忠率領數千兵馬,出兵固榆關,聯合東江鎮毛文龍,襲擊後金各處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