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這句流傳甚廣的話出自晚明大臣、史學家、學者朱國楨。

問題來了,宋仁宗趙禎到底擔不擔得起賢主這個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咯!

一樣米養千樣人,大家喜好不同,有人喜歡秦皇漢武那樣的雄主,有人喜歡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這樣不咋愛折騰的皇帝,還有人喜歡後趙石勒、後梁朱溫,這就很難評。

該怎麼評呢?翻翻他的人生就知道咯!

政治方麵,有慶曆新政,可惜虎頭蛇尾!

軍事方麵,宋夏戰爭,先勝後敗,於是有慶曆和議,後來遼國介入,又有了慶曆增幣……那什麼,還編寫了兵書《武經總要》是華夏第一部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

文化方麵,唐宋八大家知道吧,那一幫猛人大多都在這個時候,另有整理、撰寫書籍,文化貢獻很大。

經濟方麵,冗官、冗兵,冗費,土地被權貴階級大肆兼並,使宋廷入不敷出,隻能加緊剝削底層百姓。

科技方麵,活字印刷知道吧?《夢溪筆談》知道吧,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吏治方麵……先介紹介紹仁宗朝的猛人,名氣大的那種。

政治軍事名人有:

範仲淹(這個應該都知道)

龐籍(龐太師熟悉吧?)

包拯(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麵無私辨忠奸~)

韓琦(三朝老臣,能文能武)

富弼(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文彥博(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

王安石(加個變法就是他,還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章惇(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沒說的,看人真準!)

種世衡(種家軍聽過沒?)

狄青(麵涅將軍、武曲星)

文學大家有:

柳永(柳三變,奉旨填詞)

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蘇洵、蘇軾、蘇轍(三蘇牌麵,唐宋八大家,爺仨占了仨)

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沒得說《醉翁亭記》了解下)

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

司馬光(小時候砸缸,長大了寫《資治通鑒》)

思想家、學者有:

張載(橫渠四句大大有名!)

邵雍(北宋五子之一,理學大家,從祀孔廟的猛人)

程顥、程頤(程門立雪,理學大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本意非特別針對女性,奈何後來人做閱讀理解,於是名聲臭了,難繃!)

綜上,人才濟濟,賢才輩出不是虛言,但是吧,坐擁如此多的人才,仁宗趙禎似乎、大概、可能、確實沒辦成什麼大事。

首先,趙禎是公元1033年劉娥死後才得以親政,所以1033年以前發生的大事跟他沒啥關係,鍋甩不到他頭上,同樣,功勞也算不到他頭上。

趙禎親政後,頭兩年在追尊親娘李宸妃,大娘娘劉娥,小娘娘楊妃……全追尊為皇後(宋真宗趙恒:我雖死,老婆漸多!|・ω・`))

追尊完三位老娘後,趙禎開始對付老婆,廢郭立曹,同時還追封倆皇後。(咋滴?怕自己老婆沒老爹的多?)

完了後,時間來到公元1038年,這一年,黨項人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夏,史稱西夏,不拜宋帝不姓趙,自己建國自己鬧。

由此,宋廷與定難軍之間艱難維係近三十年的和平宣告破裂,三年戰爭拉開帷幕。

從公元1040年到1042年,三年時間內,宋夏兩國接連打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三場大戰。

三年三戰,宋軍一直堅持先勝後敗這一基本標準不動搖,實在是難能可貴。

好在,西夏這個地方地少、人少、還他喵的錢少,跟宋廷完全不在一個緯度,實在耗不起,於是雙方議和了!

1044年10月,宋夏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宋廷堅持當老大,稱李元昊為夏國主,然後本著人性主義精神,每年共計支援西夏15萬匹絹,7萬兩銀,3萬斤茶,以保證西夏軍有充足的體力……入侵自己。

哦,對了,宋廷應和約要求,還要開放邊境互市,保證宋夏兩國之間物資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