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相繼去,壯誌如幻夢。

公元1076年春,主持變法的王安石因身體原因,多次上疏請辭,數月後,因為兒子離世,王安石大受打擊,再無精力主持變法。

趙頊無奈,將王安石外放地方為官,1077年,王安石將地方官職辭去,徹底離開朝堂。

王安石走了,守舊派在激烈反撲,新法搖搖欲墜。

趙頊猛然發現,自己堅持多年的變法即將成為一個笑話。

又是一個慶曆新政?趙頊極度不甘。

1078年,趙頊改年號為元豐,由幕後走向前台,親自主持變法。

首先,以《唐六典》為藍本,對中央機構進行整改,罷去一切領著俸祿不幹事的官員,合並機構,裁減官員。

設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新官製,統管中央行政。

由中書省宣布皇帝命令,批複官員奏疏,決定官員任免,下設吏房等八房辦事機構。

由門下省審議中書省製定的事宜。

尚書省為執行機構,設宰相,下分六部,行使實際權力。

區別是兵部隻管保甲、民兵這些事務,實際兵權依舊是皇帝和樞密院執掌。

由此,北宋開國以來積留的弊端被扭轉。(領著俸祿不幹事,一件事要幾個機構聯合負責,扯皮多,效率低……艸!)

改完中央官製後,趙頊又將目光投向了官員俸祿,眾所周知,宋朝官員的俸祿那是出了名的豐厚,跟隔壁老朱家形成了強烈對比。

但其中有一點問題,就是很多官員他隻領俸祿不幹事,出名的比如趙恒設立的宮觀官。

由於隻領俸祿不幹事的官員太多,導致北宋官場上彌散著一種得過且過,上班摸魚的混子風氣。

說白了,每天上班,好好做事有俸祿領,天天喝花酒,勾欄聽曲也有俸祿領,既然如此……幹嘛上班?

趙頊打擊的就是這種風氣,拿著朕的錢,占著朝廷的官位,你他喵的居然當混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趙頊動手改革,製度詳細官階,有功升遷,有過罷免,至於混子,滾粗。

這次改革為朝廷節省了大筆開支,但趙頊……

趙頊非常不開心,因為這同時說明了以前的官場上到底存在多少混子,他們又領了多少俸祿……全是小錢錢啊!

同時,因為要考慮權臣篡權,武將割據的問題,趙頊對於一些官製以及兵權的分割無法做出改變,畢竟自家大宋咋來的趙頊心知肚明,實在不敢給武將放權。

由此導致的就是改革不完全,問題依舊存在,且在不斷蠶食大宋的活力。

改革一直在持續,成果如何呢?

政治方麵,北宋後期到南宋一直用的就是趙頊改革後的基本構架,多數時間不過修修補補。

經濟方麵,首先混子沒了,省了大筆錢,其次,耕地麵積創下新高,增至七億畝,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地兼並帶來的矛盾。

文化方麵……好吧,《資治通鑒》出現,此後的曆代帝王必讀書本加一。

教育方麵,州縣建立小學,朝廷直接領導太學,分外舍生、內舍生、上舍生三等,優秀者可以直接選拔為官。

民族融合方麵,開發湘西!北宋時,湖廣一帶存在著大量少數民族聚居地,宋廷在此設立了大量羈縻州管理。

新法實行後,改革派大將章惇被派到這裏治理,裁撤羈縻州,推行郡縣製,實施漢化改革,湘西地區逐漸得到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