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天下大亂,遍地赤旗,北有劉福通,南有三梟雄,分別是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
朱元璋建立明朝,前文說過,張士誠仁政江東,城建大師,前文也說過,至於陳友諒,該是硬漢,厚黑學大師。
陳友諒,原名陳九四,1320年生人,原本該姓謝,但因祖父陳千一入贅陳家,因而姓陳。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父陳普才,生有五子,陳友諒排行第三,打漁出身。
陳友諒少時讀書,略通文章,膂力過人,修習武藝,青年時當過縣衙小吏,吃著元朝的飯,正經的鐵飯碗那種。
但陳友諒誌不在此,他不喜歡一眼望得到盡頭的路,他喜歡挑戰,喜歡刺激,想當人上人,做天之下,萬萬人之上的人。
1355年,脫脫死後,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卷土重來,再次攻打江西、湖廣等地,倪文俊便奉命攻打沔陽。
彼時,陳友諒於黃蓬聚眾起義,加入紅巾軍天完政權,初授簿書掾,慢慢積攢軍功升任元帥。
元末,是梟雄的舞台,也是天才的時代,什麼朱重八、陳九四、張九四、徐達、湯和、呂珍、張定邊……
多是農家子、賣魚郎,鬥大的字不識一籮筐,但他們遇上了好時候,起義的好時候,舊有的階級秩序崩潰,新的秩序尚未建立,這個時候最好出頭。
他們一直很聰明,但曾經苦於無書,隻能泯然眾人,到如今,秩序崩塌,他們抓住了機會,敢打敢拚,白天在戰場打滾,晚上苦讀書籍。
總結著戰場規律,努力適應,甚至掌握戰爭全局,學習用人,學習治政……於是可以看到,賣鹽的守城獨道,打魚的海戰稱王,要飯的穩紮穩打。
萬裏長城徐天德,曾經不過農家子,先鋒大將常遇春,不過攔路一山賊,永鎮雲南黔寧王,曾是道旁遺孤……
時代造就英雄,英雄趁勢而起……
元末這個時代很壞,因為狼煙四起,天災連年,食無糧、居無所,衣無著,生於此世,不知何時便成了他人肚中物?
但,這個時代卻又很好,因為秩序崩塌,王侯無種,將相無根,管你祖上什麼人,說你不行就不行,王世子、國公主,能抵一刀否?
說回陳友諒,這人是沒係統學過兵法的,但他知道一個基本道理,手段不重要,能贏最重要?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不擇手段是豪傑!
1357年9月,曾經提攜陳友諒的倪文俊因為陰謀暗殺徐壽輝,未成,逃亡到黃州,想要借陳友諒的勢力東山再起。
陳友諒很開心,恩人啊,快來快來!逃亡來的啊?那更好那真好,三兩杯酒下肚,四五味菜入口,陳友諒磨起了刀。
恩人,且借項上人頭一用!放心,我會帶著你的一份夢想活下去的。
倪文俊卒,陳友諒吞並了他的軍隊,提著他的腦袋換了徐壽輝……或者說天完政權的信任。
當然,陳友諒也很信守承諾,他真的帶著倪文俊的夢想活了下去,且吸取了倪文俊的教訓,他活得更好了。
他如倪文俊一般,同樣架空了徐壽輝,殺盡徐壽輝的心腹,一步步蠶食著徐壽輝的權柄,拎著徐壽輝征討四方。
1358年,陳友諒拎著徐壽輝,領著大軍克安慶。
同年4月,克洪都、瑞州。
5月,分兵取邵武、吉安,撫州。
8月,克建昌。
9月,破贛州。
11月,破汀州。
1359年3月,破衢州、襄陽。
10月,克信州。
陳友諒打仗據說有一個特點……想一出是一出,沒有計劃,沒有目標,走到哪兒打到哪。
所以,沒人能猜到他下一步會打哪裏,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
經過三年的征戰,陳友諒所在的天完國成了長江以南最大的起義勢力,什麼朱元璋、張士誠,隻有自己打他們的份,他們可不敢主動惹自己,尤其海戰這一塊。
軍事日益強大,讓陳友諒越來越驕狂,權勢與日俱增的同時,多疑也在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