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這家夥簡直是個寶藏……黑料寶藏,光是他的黑料就夠人說個夠了。
比如官員俸祿問題、寶鈔問題、宗室待遇問題、軍戶問題,以及殺人問題,什麼沈萬三、徐一夔、文字獄、八股文、閉關鎖國……基本宋元明清有的問題他都能背。
他不是鋼鐵俠、不是蜘蛛俠,他是……背鍋俠。
先說官員俸祿以及寶鈔問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明朝洪武年間的官,那真的是比囚犯還苦。
一個二品大員,一年的俸祿也就千餘石糧食,這俸祿高嗎?跟普通百姓比那是高到天上去了,但跟其他朝代的官員比,低,低得離譜。
但說洪武年間官員俸祿問題的時候,許多人卻忘了說當時的物價、環境,以及俸祿是否有折扣。
比如明代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折俸,拿一些西洋東西折算成官員俸祿,折騰得官員欲仙欲死。
但是,洪武年間有折俸嗎?這是一個大問題,雖然朱元璋定的俸祿低,但如果能全額發放,那真的低嗎?
有閑人做過統計,明代的俸祿,也就洪武、建文年間是足額、軍隊糧餉也是,通通足額,所以,盡管朱元璋定得低,但他真給啊,他不糊弄人。
真正糊弄人的是誰?永樂皇帝朱棣,這家夥夠損,眼看著西洋東西一船船往大明運,什麼胡椒、香料的。
貨物一多,稀罕物降了價,於是這家夥想了個損辦法,拿他當俸祿發給當官的,要是完全按市場價格也算了,偏偏是按市場最高價格,於是官員無語。
他喵的,洪武皇帝都沒這麼坑過我們啊,你永樂皇帝怎麼這麼損?
一個笑話是這麼說的,大明發工資,官員高高興興去領俸祿,結果到手一看……哦,胡椒啊、香料啊,貴是夠貴的,但它能吃嗎?自家老婆孩子吃啥?
永樂皇帝是不管的,於是當官的隻能領了俸祿後再拿去街上叫賣……想想還有點樂是怎麼回事?
這波是什麼?是朱元璋給他兒子背鍋,畢竟朱元璋身體倍棒,給兒子背個鍋也不算啥!
寶鈔同樣,從宋朝開始,紙鈔這東西開始發行,到元代同樣發行,但元代的紙鈔……嗯,隻管印發不管市場,於是經濟崩潰。
朱元璋學了這個製度,但洪武年間的紙鈔並沒有多離譜,一貫寶鈔換七八成銅錢還是可以的。
寶鈔崩壞是什麼時候?還是永樂,因為永樂要幹的事情太多了,疏通京杭大運河、修建北京城、六下西洋、五征漠北、南征安南、修《永樂大典》……
幹成這些事情後,明朝沒有崩潰,為什麼?因為他用長遠利益換了短暫輝煌。
許多人看明朝,尤其是仁宣治世的時候應該都會有一個疑惑,就是這個治世到底治在何處?
安南丟了,北方防線南撤,十多年沒打什麼大仗,但是似乎也沒存下什麼錢?畢竟戰神土木堡之後,朱祁鈺、於謙可是忙著到處補窟窿。
治在何處呢?答:一給永樂皇帝朱棣擦屁股,二給戰神朱祁鎮敗家了。
熟悉明朝的人應該不會忘記唐賽兒起義事件,沒錯,永樂年間發生的,就是因為疏通運河以及修建北京,逼得老百姓快活不下去,所以造反了。
另外,宣德年間有一個名臣周忱搞了一個平米法,這個平米法是幹什麼的?還是給永樂皇帝朱棣擦屁股的。
因為朱棣遷都北京,但他沒有考慮江南百姓的秋糧賦稅問題,於是……曾經隻需要交到南京,現在朝廷遷都了,百姓平白無故要多承擔幾千裏路程的運輸費用。
這是一個大問題,家裏有點錢的還好,勉強能熬著,沒錢的可遭老罪了,幾千裏路啊,你不可能自個跑去北京交糧吧?那就隻能咬牙四處借錢湊一湊,所謂拆了東牆補西牆。
這是朱棣對仁宣治世的直接影響,至於間接的嘛……他把寶鈔玩崩了,他老爹在位三十一年,北伐經常幹,但征倭國、修運河、征周邊各小國,朱元璋不敢幹。
為啥?因為沒錢,更因為朱元璋明白戰端一開,花錢如流水,運河一修,百姓又要遭大罪,所以他不敢,他甚至要確立不征之國,給後世留下祖訓,這些地方別去打,打贏了好處少,打輸了巨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