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熾,父為朱棣,母為仁孝文皇後徐氏。
朱高熾為朱棣長子,洪武二十八年,被朱元璋冊立為燕王世子,靖難之役以萬餘兵力抵抗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功勳卓著。
永樂二年,受封皇太子,朱棣五次北征蒙古,都讓他監理國政。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病逝,同年八月,朱高熾登基,年號洪熙。
朱高熾在位隻有短短十個月,十個月內,朱高熾停止永樂朝大規模用兵政策,與民休息……直白點說就是給他老爹擦屁股。
同時,為建文朝蒙冤的大臣平反,廢除苛政,提高內閣權力,讓內閣正式成為有決策權的政治機構。
仁宣之治,雖說功勞是朱瞻基占多數,但卻不能忽視朱高熾的貢獻。
1425年5月,朱高熾病重去世,終年48歲,皇位由嫡長子朱瞻基繼承。
近年來,由於影視劇的興起,不少人覺得朱棣的永樂朝,朱高熾得分走一半功勞,同時戲稱朱棣為征北大將軍。
……調侃可以,玩梗更可以,但請不要當真,畢竟朱棣雖不及朱元璋勞模,但也當得起一句勤於政事。
朱高熾雖然五次受命監國,但朝中大事可都是朱棣在處理,畢竟,太子要是權力太大,還要皇帝幹嘛?……朱標站一邊去!
朱標:……啊?
言歸正傳!
朱高熾,生於洪武十一年,西元1378年8月,出生於明朝中都鳳陽,喜讀書,性格沉默少語,言之有物。
年少時,朱高熾和他那些同齡的叔叔們一起接受軍事訓練以及文化教育,不為別的,因為他爺爺朱元璋重視。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喜愛。
一次,朱元璋令朱高熾與秦王、晉王、周王世子一起檢閱軍隊,其他仨人都回來挺早,就他忙活到很晚。
朱元璋問為什麼?朱高熾回答說,清早太冷,檢閱軍隊應該等到將士們吃完早飯之後。
朱元璋對他的仁心表示很高興……朱元璋的高興表達方式有點不一樣,一高興就讓朱高熾幫忙批閱奏章。
朱高熾奏章看得不錯,但奏章中文字有誤的問題他卻沒說。
朱元璋細問緣由時,朱高熾表示不過小小失誤,不該麻煩陛下。
說到這兒,再次想起崇禎的騷操作,朱元璋批奏章是隻看問題,不看文筆,好建議他聽,羅裏吧嗦的他打。
朱高熾同樣隻看具體問題,對於小細節並不深究。
唯獨崇禎,奏章有啥問題他看不出來,但他看得出來文筆,看得出來文字錯誤,於是,天天擱奏章上改錯別字、修改文章。
……奏章倒是越來越好看了,奈何,具體事務如何處理的建議是越來越少,大臣們文章寫得越來越好,事情處理越來越糟……簡直了!
說回正題!
時間來到建文元年,因為朱允炆的殺藩政策,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準備會會小侄賊。
朱允炆先派老將耿炳文為帥,可惜耿炳文不善攻伐,不是朱棣對手,於是朱允炆換帥,讓曹國公李景隆為帥,統兵五十萬,直指北平城。
李景隆率兵北上的同時,鎮守山海關的吳高也率兵向著北平挺進。
朱棣為了避免兩線交戰的困境,於是先領兵擊敗吳高,然後……溜了,跑大寧去找寧王朱權“借兵”!北平城就丟給了朱高熾把守。
五十萬對一萬,李景隆表示,優勢在我!
這話沒錯,五十倍的兵力,又占著大義,又握著滿餉明軍,豈止是優勢,簡直是想輸都難。
結果,李景隆輸了,先是攻不破一萬大軍駐守的城池,還被人家找機會出城偷襲,損兵折將。
最後,又被朱棣帶著“借來的”兵馬一次突襲,朱高熾同時從城內殺出,兩麵夾擊,優勢宰我。
“戰神”之名,豈是虛妄?
北平一戰,為朱高熾積累了巨大的政治資本,也是靖難之役關鍵性的一戰,畢竟,北平作為朱棣以及靖難將士的大本營,這地兒要是沒了,那就是連鎖反應,最後能不能成功,都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