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朱瞻基的黑曆史(1 / 3)

除了棄地安南外,宣德帝朱瞻基讓人詬病的還有以下幾點:

一,邊防廢弛,導致瓦剌做大!

二,設內書堂,讓太監參與政事。

三,裁撤奴兒幹都司,召回流官。

四,愛鬥蛐蛐,人送外號促織天子!

五,無故廢後,兒子不行!

先說第一點,廢弛邊防,讓瓦剌做大這事。

明朝宣德年間時,因為朱元璋、朱棣兩位皇帝對於蒙古高原的強烈打擊,北元自削國號,瓦剌、韃靼、兀良哈三部俯首稱臣。

曾經輝煌的蒙古黃金家族,此時已然被打回部落聯盟社會,接下來的皇帝隻要按著朱元璋、朱棣的劇本,不斷給草原找事,不斷將防線北遷就行。

奈何,朱瞻基沒有朱元璋、朱棣的眼光,他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守成之君,卻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想的僅僅隻是守住祖宗江山,而不是繼續發揚光大。

因此,宣德年間,北邊防線不斷南遷,控製漠南地區的開平衛、亦集乃舊城、興和所、吉林船廠等邊境衛所、要地被撤銷,明朝防線退回陰山以南。

當然,這個鍋其實朱棣也該背,畢竟朱元璋原來的設想是藩王戍邊,步步蠶食漠南、漠北,逼迫蒙古不得不投降。

奈何朱棣靖難成功後,因為自己是藩王上位,對其他藩王怎麼看怎麼像曾經的自己,於是把他們通通往南邊趕。

同時,還撤銷了部分衛所,比如東勝衛等地,甚至於還將大寧衛賞與朵顏三衛(兀良哈)以酬其功。

朱棣比朱瞻基好的就是他的戰略戰術,戰略雖不及朱元璋,但他朱棣能打,戰略不夠,戰術來湊,逮著蒙古三部一頓猛削。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明朝洪熙、宣德,甚至於正統十四年之前,蒙古三部非常乖覺,屬於是被打服了。

然而,朱棣那一套,朱高熾、朱瞻基根本玩不轉,他倆的天賦基本點在了政治上,於是默默看著瓦剌部東征西討,逐漸統一草原。

然後就是英宗朱祁鎮北狩,當了一年多的瓦剌留學生,祖孫三代帶來的壞影響以及,祖孫三代的積累,全落在戰神身上了。

這也是個人覺得朱棣跟天子守國門沒關係的原因,守什麼國門?漠南地區還在手裏握著,草原到北京,還有幾百裏的地,什麼國門這麼長?

第二個,設立內書堂,讓太監參與政務……好吧,朱棣還是得跟著背鍋,畢竟,重用太監是從朱棣開始的。

東廠這個特務組織就不說了,貫徹朱棣一脈十四個皇帝,單說有名的太監就有鄭和、亦失哈、侯顯幾人。

朱瞻基搞內書堂,一個是懶,學不來朱元璋的007套餐,也做不到朱棣那樣兢兢業業,於是他躲懶了。

加強內閣權力,給了內閣一個票擬權,同時加強宦官權力,給了一個批紅權,內閣、內廷,一個提意見,一個幫忙批奏折,皇帝可不就清閑多了!

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倆名稱熟悉明朝的人應該不會陌生吧?

當然,某種程度上,你還得佩服朱瞻基,畢竟,內閣加內廷這套班子可是一直用了兩百多年,一直用到明亡的。

因此,固然這套製度有種種問題,卻也不能忽略這製度是真的有用。

說到內閣,這東西同樣是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祖孫三代弄出來且不斷強化,最終成長為龐然大物的。

還是那句話,不是每個皇帝都跟朱元璋一樣勞模,哪怕是朱棣這個迫切想要洗刷汙名的皇帝,同樣適應不了天天007的強度,於是他給自己找了幫手,讓解大才子等七人入閣。

比如什麼華蓋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

必須要說明的是,永樂年間的內閣成員雖然能參與政務,但品級卻很低,隻是個參謀人員。

整套政治體係就是,皇帝,擁有決策權,大小事他說了算,內閣,擁有議政權,可以參與討論,提個意見,六部尚書,擁有行政權,政策的具體執行是他們去做。

中央有六部,地方又設有三司,分管軍事、行政、司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