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憲宗純皇帝朱見深,這位多少是沾點黴運的,老爹出去打野被抓,自己被廢除太子位,嚇成了口吃,好容易熬到老爹奪門,再登太子,即位稱帝,結果接手一個超級爛攤子。
土木堡的影響太大了,大到景泰帝、成化帝兩任帝王幫忙收拾爛攤子都收拾不幹淨,明朝皇帝的權威大大喪失。
首先,因為正統朝的連年征戰,外加土木堡、奪門之變,朝野一片亂象,百姓負擔加重,活不下去索性扯旗起義,反他娘的。
即荊襄流民問題,這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主要集中於湖廣、陝西、河南三省交界處,萬山環繞,屬於是一個三不管區域。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萬山環繞的三不管地區資源非常豐富,重要的是明朝對這裏的統治非常薄弱,於是經常有百姓逃到這裏躲避沉重的賦稅。
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幾朝還好,雖然事情也不少,但總體還算安穩,但到正統朝,連年戰爭不說,朱祁鎮還打野爆兵二十萬,一波葬送家底。
呐,一場大敗,賦稅越重,邊防鬆弛,統治越發薄弱,荊襄一帶由此聚集了百萬流民。
這次流民們不準備單純躲避賦稅了,而是直接扯旗~反他娘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戰神沒那能力,也沒那心思解決流民問題,於是這事就成了曆史遺留,直接“傳”給朱見深……要相信後人的智慧!
朱見深:……沒說的,好爹,我哭死,真的!(๑•́ωก̀๑)
成化元年三月,荊襄流民首領劉通聯合石龍、劉長子等人,在房縣大木廠立黃旗聚眾起義,稱漢王,定國號漢,建年號德勝,攻略襄、鄧,屢敗明軍。
朱見深聞報後,遣工部尚書白圭提督湖廣軍務,令撫寧伯朱永為總兵官,同湖廣總兵李震、河南巡撫王恕一起入山征討。
成化二年閏三月,漢王劉通兵敗被擒,被押赴北京處死。
同年十月,劉長子、石龍等人也被俘虜處死,第一次起義宣告失敗。
之後,因為工部尚書白圭處理不當,在流民中推行強製附籍、發還原籍的政策,導致劉通餘部李原,與小王洪、王彪為首的流民發動第二次起義。
李原自稱太平王,攻掠南漳、內鄉、渭南一帶,流民歸附者近百萬,聲勢浩大。
白圭不稱職,於是朱見深另派右都禦史項忠總督河南、湖廣、荊襄軍務,再敗起義軍,俘獲李原、小王洪等人,時為成化六年。
戰事平息後,項忠勒令每戶流民選一壯丁,充軍戍邊,其餘人全部回歸原籍,給田耕種。
在朝廷的強行驅使下,流民陸續回歸原籍,荊襄百萬流民由此四散各地,再未釀成什麼大亂。
當然,聽話的流民才是充軍、回籍,至於不聽話的……你真當皇帝、高官純善無害?不聽話肯定一刀切咯!
流民歸籍後,仍舊有不少人零星作亂,或者逃亡避稅,畢竟有些事隻有一次和無數次,做過以後再想改,難!
成化十二年,為徹底解決流民問題,朱見深委派左都禦史原傑撫治荊襄流民,設鄖陽府、湖廣行都司,將流民固定在一個地方。
同時,令都禦史吳道宏撫治鄖陽、襄陽、荊州、南陽、西安、漢中六府,終於解決了這一大問題。
問題解決後,流民們墾荒耕種、從事農作,開發山林資源,慢慢的,荊襄山區民戶稠密、商旅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