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關於這個皇帝到底是明君還是庸君,一直都有極大爭議。

比較幸運的是,暫時還沒出現喊他昏君的說法。

支持朱祐樘是明君的史料基本就是《明史》、《明實錄》這些官方史書,甚至於可以說,但凡是曾經的史書,對於朱祐樘的說法都很統一,就是明君。

庸君的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現代出現的,根據一些大臣記載,或奏章,或隨筆什麼的,以此推測出來的。

真實性是有的,但具體能有幾分真實性……這個難說。

話說關於朱祐樘是明君的有力證據在於,弘治一朝,朝廷稅收創土木堡後的新高,達兩千七百萬石。

弘治朝之前,正統、景泰、天順、成化數朝稅收基本都在兩千五百萬——兩千六百萬上下浮動。

這個數字是不如洪武、永樂、宣德三朝的,但確實又比其他幾朝稅收高些。

當然,這個記載自然也是可以噴的,有人認為弘治朝之所以稅收這麼高,完全是因為他趕上了好時候。

正統朝稅收差是因為連年征戰、百姓造反,四征麓川。

景泰朝是因為土木堡的影響,讓百姓休養生息尚嫌來不及,哪裏能提高稅收。

天順朝……啊,想念奪門的日子,朝廷都快讓戰神玩崩了,還有什麼高稅收?

成化朝,那句話怎麼罵來著:主昏於上,而臣奮進於下。

皇帝不行有什麼關係?大臣們超級行啊!領兵的趙輔、朱永、王越,朝堂的李賢、商輅、項忠、連太監都有汪直這麼個人才。

再者,弘治朝那些名臣,成化朝的時候雖然沒能進入中央決策,但多數都是封疆大吏,握有實權的。

話說,有時候看那句:主昏於上就很怪,這到底昏在哪了?咋就沒人誇誇朱見深識人、用人的能力嘞?

扯遠了,成化朝稅收為啥幹不過弘治朝?因為朱見深大方啊!

按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哪個地方受了災,那個地方的賦稅就必須免,當然,多數也就免一年半載的。

除非那地方是墾荒出來的,或者是被連年戰亂把人打沒了,那可以免個十年、五年的。

朱見深,這皇帝大方,免稅多是三年起步,哪裏有災他就往哪裏貼錢,朝廷的國庫不夠,就拿自己的內帑去補。

而弘治朝稅收為什麼能這麼高,其實還得從成化朝找原因,成化朝多少大戰?南征、北戰、東北、西南,打這麼仗難道完全沒效果。

看看弘治朝,除了朱祐樘跟吐魯番死磕三次,還有達延汗多次寇邊外,還有啥仗要打,完全沒了,該收拾的,他老爹已經給他收拾得差不多了。

甚至於還給他留了兩千萬存糧。

弘治朝遭受最大的災害莫過於黃河決口,可靠著徐有貞的治水方法,黃河很快就被治好了不是,除了這些,弘治朝還有什麼事?

有也是朝堂的事,官場的事,才子的事,比如唐伯虎科舉舞弊案。

再一個,關於人口的增長,據數字記載,弘治朝人口高達六千多萬……話說洪武二十六年不是已經有六千多萬了嗎?

什麼原因,就算是靖難之役、土木堡再坑,也沒導致千萬人死亡吧?所以為啥嘞?

一個冷門的解釋說是因為魚鱗冊、黃冊百年不更新,導致民間擁有大量隱戶。

這一點,經常看明清之爭的應該清楚,為什麼明末說李自成、張獻忠、清軍殺了多少人,天災人禍又死了多少人後,清初居然還能有八千多萬人?

就因為隱戶實在是太多太多,朱元璋的規定是魚鱗冊、黃冊什麼的十年更新一次,以便於統計人口。

可惜,後麵的皇帝越來越懶,官員也越來越懶,再加上負責魚鱗冊、黃冊統計的官員、國子監生經常被抽調去幹其他事。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黃冊什麼的,隻能在那什麼湖心島上吃灰、腐爛,直至一把大火,沒了!

最後,關於三征哈密這件事,咱也不知道正德、嘉靖兩朝為啥會漠視哈密衛被侵占,導致明軍西部邊疆隻能縮到嘉峪關。

但是,就朱祐樘堅決收複哈密,絕不放棄、妥協、退讓這個態度來說……加大分!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紫禁城乾清宮,終年36歲。

彌留之際,朱祐樘召內閣成員劉健、李東陽、謝遷入乾清宮接受顧命,傳位於皇太子朱厚照。

他叮囑內閣成員說:太子人很聰明,但是年齡還小,又好逸樂,諸卿要好好輔佐他,使他擔當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

最後給太子朱厚照的遺言是任用賢臣。

是明是庸,無從判斷,隻能說,這人是真的不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