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五年,權傾朝野……姑且算吧,權傾朝野五年之久的立皇帝劉瑾被淩遲,提前下線。
與劉瑾同時下線的,還有西廠、內行廠兩個明朝皇帝專用廠子。
話說正德元年,正德皇帝剛剛登基,一邊裝著乖寶寶,一邊打造特務廠。
朱元璋的錦衣衛、朱棣建的東廠、朱見深設的西廠已經不能滿足朱厚照的需求,於是內行廠橫空出世。
地址設在京師榮府舊倉地,俗稱內行廠,別名大內行廠、內廠、內辦事廠,由立皇帝劉瑾直接負責。
同一時間,八虎之一的馬永成負責東廠、穀大用負責西廠,你道八虎為什麼赫赫有名?
就是因為這八個人手中全都握有實權,司禮監、禦馬監、東廠、西廠、內行廠、三千營、神機營,手握實權,腰杆自然硬挺。
說回劉瑾之死,之所以這位立皇帝戲份多,就是因為他在正德一朝實在太過重要。
都說明孝宗朱祐樘名不副實,坑了兒子,但具體怎麼坑呢?
一是國庫虧空嚴重,二是邊防廢弛,三是軍屯廢棄。
三件大事,劉瑾辦了一件,準備辦第二件的時候就讓人集體出力弄死了——大事件,安化王叛亂。
前文說過,劉瑾裁撤官員,裁撤巡撫、削減加贈、恩蔭,還查舊賬,這一係列行為把文官這個群體算是得罪死了。
要是幹完這票就收手,立皇帝興許還能多挺幾年,奈何,他太急了,迫不及待去查軍屯。
軍屯這東西,照事實說,隻有洪武朝才是軍屯最好搞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當家的皇帝叫朱元璋,威望最高,能力超強,手下的兵也是自己帶出來的。
文官再跳,朱元璋手中握著百萬大軍也不用怕他們。
再次是永樂朝,靖難出身的朱棣手下同樣握著幾十萬大軍,平時可以跟你笑眯眯,但他想幹的事,你敢攔他就敢殺。
除了以上兩位外,其餘皇帝對軍隊的掌控力度就差了許多,好一點的比如宣德、成化,差一點的就是建文、正統、景泰,洪熙勉強還行。
當朱元璋、朱棣兩個天降猛男離世後,繼任的皇帝並沒有他們的掌控力,隻能拉攏軍中將領,集中一下權力。
而這樣一來,兵權就勢必分散,武將手中有實權,雖說不敢造反,但兼並些土地、吃些空餉、喝喝兵血,皇帝難道就直接殺人?
壓根不能殺,因為說白了,這些武將還願意繼續效忠,看的完全就是你祖宗的麵子。
比如說朱允炆,真當軍戶、武勳們敬重他,服他?完全是因為他爺爺的威望還沒有完全消散,軍隊還願意給他家賣命。
換朱高熾、朱瞻基也是一樣的道理,朱棣死後,將領們還願意效忠,但絕不會像永樂朝一樣指哪打哪。
於是,新上位的皇帝就隻能拉攏一下將領,一起回憶一下當年永樂帝的雄風,帶著這票還願意幫自己的人去打壓那些不願意效忠的人,這是分化。
問題來了!這些人看你爹、你爺爺的麵子上還願意幹活,然後他們貪汙了,他們兼並土地了,你怎麼辦?
關鍵還在於,他們沒有一上來就大肆兼並多少土地,而是鈍刀子割肉,一點一點的貪汙,你要怎麼辦?
學朱元璋,來個宣德四大案、正統四大案、成化四大案?你可得了吧,別學著學著把皇位搞丟了。
怎麼辦呢?還是隻有掌控平衡,搞分化,拉攏一批人,去解決另一批人,給他們定罪,然後把他們名下的土地劃出來。
你拉攏的那些人自然要分點好處,但總歸還剩些不是,把這些土地設成皇莊、劃作軍屯,不就又能緩解一部分問題?
你說治標不治本?開什麼玩笑?封建社會最大的根本就是皇族,難不成還把自家人排排送下去見祖宗,這玩意就隻能治標不能治本,不然容易把自己治死。
好了,宣德朝、成化都是這麼幹的,到了弘治朝,還繼續這麼幹,且因為明孝宗非常非常倚重文臣的原因,導致不少邊關實權將領都是文人,比如楊一清、馬文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