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花一現的勝利,源源不斷的慘敗!

崇禎四年八月,後金大汗皇太極率軍圍困大淩河,祖大壽被圍城中,登萊巡撫孫元化奉命支援大淩河。

當時,孔有德還是孫元化手下大將,原屬東江毛文龍,毛文龍死後,孔有徳就在孫元化手下做事,他還有兩個同袍,分別叫尚可喜、耿仲明,也就是清初三順王。

孫元化收到支援的命令後便令孔有徳率軍從陸路救援,但或許是孔有徳跟毛文龍混了太久,總想著抄後路,走海路。

於是沒聽孫元化命令,帶著戰船、軍隊就準備去抄後金後路……遇上海浪,一波廢了。

因此孫元化大怒,一通責備後,再令孔有徳率軍從陸路去救大淩河,走到吳橋的時候,孔有徳一行人反了。

帶著軍隊開始往回打,搶掠山東各縣,攻破了登州城,挾持了登萊巡撫孫元化,對明朝宣戰。

這朱由檢能忍,立刻調集大軍收拾叛軍,一連打了十八個月,直到崇禎六年,才把叛亂平息。

但孔有德、耿仲明等成功突圍,投奔皇太極,不僅引後金兵攻陷旅順,更將紅夷大炮的技術傳到後金,後金由此開發出漢人炮兵與滿蒙步騎兵協同作戰的戰術,使明軍更加吃力。

崇禎七年、崇禎八年,後金軍在西征蒙古的途中兩次調轉槍頭入塞劫掠,橫行宣府、大同等地。

崇禎九年四月,即西元1636年,後金大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正式建立與明朝分庭抗禮的大清政權。

康熙:壯哉我大清!

乾隆:朱明當亡,大清當興!

章先生:沒毛病,確實要當心!

乾隆:……朕**你**

清朝建立後,皇太極又數次率部到明朝境內劫掠,由此導致明朝兵部尚書張鳳翼下獄自殺,盧象升戰死,孫傳庭下獄。

危急關頭,崇禎朱由檢啟用楊嗣昌為兵部尚書,兼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將明朝中興的希望寄托在楊嗣昌身上。

這是朱由檢最後一次完全相信一個臣子,而楊嗣昌也確實沒有辜負朱由檢的信任……明朝雖然沒中興,但楊嗣昌卻已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楊嗣昌同樣也是有用的,與洪承疇、孫傳庭、左良玉等人通力合作下,一度打得農民起義軍偃旗息鼓,聲勢漸微。

農民起義軍有難的時刻,清軍總是卡點出現,這不,崇禎十一年九月,皇太極第五次率部入塞劫掠,又一次圍了京城,京城皇太極打不破,於是清軍轉道攻打山東,破城58座,掠奪百姓數十萬出關。

清軍這次入關後,朱由檢調派洪承疇任薊遼總督,率陝西精銳鎮守鬆山、錦州一線防範清軍,於是瀕臨絕境的李自成又一次回血了。

時間來到崇禎十四年,這一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殺福王朱常洵,至於那什麼自製小菜……有陵墓出土,證明李自成是被潑了髒水。

同年,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朱翊銘,楊嗣昌聽說洛陽、襄陽陷落、二王被殺的消息後,憂懼而死,也有說自殺的。

楊嗣昌死了,朱由檢非常痛心,連帶著楊嗣昌後期作戰不力的過錯也一筆勾銷,完全不予追究……追到別人身上去了。

這個倒黴的人叫鄭崇儉,本是陝西三邊總督,文官,但是打仗的能力也不賴,可惜不像楊嗣昌一樣受朱由檢信任,於是他倒黴了。

朱由檢以鄭崇儉沒有配合好楊嗣昌平叛為由,削了他的官職,下獄論罪,最終處死。

鄭崇儉:……真特麼冤呐!

朱元璋:外行指揮內行,朱由檢你小子……

朱棣:完犢子咯!朱由檢啊朱由檢,你讓俺說你什麼好?不懂的事別插手不行嗎?

盧象升、楊嗣昌、鄭崇儉接連拜拜,洪承疇防著清軍,孫傳庭住著牢房,左良玉不靠譜,秦良玉年邁。

朱由檢無奈任陝西三邊總督丁啟睿為督師,繼續圍剿李自成、張獻忠。

崇禎十四年,這一年非常關鍵,天災盛行,經濟崩潰,朝臣離心,軍閥形成,明朝的政治、經濟、軍隊集體宣告崩潰。

如果說崇禎十四年之前的明朝是一個老頭子,即將入土,那崇禎十四年後,這個老頭已經躺床上,隻剩最後一口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