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倒春寒(1 / 2)

麵對突發的自然災害,朝堂上的大臣迅速行動起來,有上本啟奏賑災計劃的,有請求皇帝撥款撥物資的。

最終經過朝會上的討論,禦寒的衣物、柴火,更主要的是救命的糧食,全都由戶部分批發放。

趙佶強調,一定要及時控製城內的災情,務必不能凍死、餓死一個人。

同時號召汴京城內的勳貴、富商,廣開粥場,輔助朝廷賑濟災民。

傅斯年作為皇帝的鐵杆親信,加上口袋飽滿,也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盡可能地拿出自己的財富籌集糧食,在南薰門外一處設立粥場。

施粥的第二天天,傅斯年休沐。

在習練之餘,他想去看看粥場的情況。

當他到達自家粥場時,親眼目睹了災民的慘狀,真是見者傷心、聞者流淚。

無數災民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排隊等著那一碗救命的熱粥。

有些人甚至還穿著單衣,不停地搓手跺腳,以此來讓身體獲得些許熱量。

施粥的人員都是賭坊的夥計,傅斯年湊近了看看鍋裏,眉頭當即就擰成了疙瘩。

抓過來一個夥計問:“粥為何這樣稀?施粥的時候不是講究立箸不倒嘛?這特麼都飄起來了!”

夥計見是大掌櫃,小聲解釋道:“東家,不是我們克扣,實在是災民太多了!”

“您總共拿出兩千貫買糧,因為近日糧價飛漲,將將隻買到一千石糧!按您的吩咐,總計要開場半個月,均到每天也就六千斤出頭。”

“咱們這處粥場正臨近災民聚集區,每日得有三、四萬人次來領粥,一人也就能領不到二兩!”

“二掌櫃說能盡量多救一人便是功德,遂計算了每人領取的份量,這才叫把粥熬得稀一些。”

聽了夥計的解釋,傅斯年雖然消了怒氣,可也更加納悶:

朝廷不是也賑災了嗎?總不能民間的施舍變成賑災的主力吧?

去別處的粥場轉了轉,也都是大同小異,有的粥場甚至已經說今日發放完畢。

而且大多數私人的粥場都隻供應一餐,就連朝廷的公場,鍋裏的粥也能看到清亮的米湯。喵喵尒説

看著嗷嗷待哺的災民,傅斯年心裏非常不是滋味,宋朝不是一直都號稱“富宋”嗎?

怎麼賑災如此小氣?

此刻他已沒心思閑逛了,急匆匆進宮,打算找皇帝說說這事。

一打聽才知道,此時趙佶批閱完奏章,正在書房裏作畫。

傅斯年越發難受:平時看趙佶也挺有愛心的,怎麼這時候還有心思作畫?

來到禦書房外的院子,請內侍通稟,趙佶一聽傅斯年來了,還挺意外。

見麵後就問:“你今日不是應該在禦拳館嗎?是有什麼新鮮玩意帶來?”

還想著玩意兒!

傅斯年強忍不快,整理好表情,回道:

“官家,我今日到粥場去巡視,發現自家的粥場清湯寡水。一問才知道,是糧價高導致供應不足。”

“實在是災民數量太多,而朝廷賑災的力度不夠!小人鬥膽,請官家再撥些錢糧,不然按照這個發放量,雖說不至於餓死人,恐怕這一冬過去,不少災民就要坐下病,再想恢複元氣可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