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出行最便利的方式是走水路。
蘇軾目前寄居在常州,就是現代那個常州。
京杭大運河直接通那裏,正常傅斯年一行人直接坐船走就好。
但接蘇軾是附帶的工作,去汝州給宋徽宗辦事才是主題。
好在汝州比較近大概三百多裏,傅斯年決定將隊伍分為兩路。
內侍與太醫先不出發,就在汴梁等他回來,傅斯年自己則帶少數侍衛,先去汝州公幹。
如果沿途在驛站換馬疾馳,這個距離正常一天就能跑到。
但傅斯年剛學會騎馬不久,還沒法長途奔馳,隻能騎著慢慢走。
即便如此,五天時間也足夠往返。
這次出巡,傅斯年負有監察沿途礦產的職責,因此是帶了正式差遣的,乃是禦遣的製使,就是宋代的欽差。
欽差這個詞,元代以後才出現,最早記載這個稱呼的人,一般人都耳熟能詳,竟是元曲大家關漢卿!
所以看過水滸的人,總聽別人稱呼楊誌為楊製使,說的就是他曾奉命押運花石綱。
但同樣是製使,權責可是有大有小。
就比如相公這個稱呼,在宋代基本三品以上的官員,都會被稱一聲相公,那是一種尊稱。
同樣是製使,傅斯年是皇帝親自任命的,還負有監察的職責,到了地方上,那是見官大一級的。
沿途他盡量不騷擾地方,隻在驛站歇腳,也不跟地方官打招呼,沒事麻煩別人做什麼?㊣ωWW.メ伍2⓪メS.С○м҈
說了也無非是喝酒送禮那一套,他傅斯年還缺那點散碎銀子?
一路曉行夜宿,很快幾人就到達了汝州。
到了地頭,對知州還是要打個招呼的,一些工作也需要他配合。
說起汝州知州這個頭銜巧得很,蘇軾在一路貶官的道路上,也擔任過這個職位。
如今的知州姓宋,傅斯年沒聽說過他的名字。
汝州是下郡,他這個知州前麵還帶了“權知”二字,也就是代理的意思。
所以宋知州的官職五品下,名義上與傅斯年同級。
雖然宋朝是文官比武官高半級,但汝州距東京不遠,這位宋知州許是消息靈通,居然聽說過傅斯年的名號。
對他高規格接待,那是笑臉相迎,一點沒擺文官的架子。
接風宴上,宋知州客客氣氣地敬酒道:
“傅製使,此次您身負上命而來,有用得到我之處,請盡管開口!但有差遣,絕不推辭!”
“製使遠道而來,無以為敬,先幹了這杯,請!”
傅斯年拱手謝過,陪著宋知州一飲而盡。
接著客氣道:“知州相公有心!我此次前來,是替官家督辦產業,確實需要相公配合。”
“聽聞本地盛產瓷器,汝窯中有一種上品,名為‘青花瓷’。官家見了甚是喜愛,遣我來此設置官窯,還請相公說明情況,我也好擇優入手。”
宋知州一聽,心裏頓時叫苦:這可不是動了他的根苗?
汝州地薄人稀,實在沒有什麼別的產出,就瓷器還比較有名。
本地的財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依賴商稅,而商稅的大頭就在這瓷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