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關鍵的一年(1 / 2)

政和二年(1112年)。

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裏,大宋可以說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達到了帝國前所未有的高度。

歲入兩億貫,是曆朝曆代不曾有過的收入。

財政收入的主體雖然還是稅收,但國有工商業已經發展起來,尤其是各地的大宋皇家銀行分行、市舶司,創造了大量財富。

倭國運來的金銀,為皇家銀行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信用越發的堅挺。

農業穩定,糧食產量一再攀升,多樣、立體化的種植,讓農民有了更好的收成。

當然,一片向好之下,部分階層的利益難免受損。

跟著朝廷的步調走,投資工商業的那部分人,當然獲得了可觀的回報,但那些守舊派就沒那麼好運了。

不但沒分潤到這波改革紅利,還被產業結構調整波及到了自身利益。

傳統農業種植收益有限,而此時又沒有機械化種植的便利,人力仍然是主要的方式。

對小地主們來說,去年最難的事就是雇人。

佃農因為收益不高,已經被吸引到了更容易賺錢的行業。

可以進作坊做工,也可以去其他國有產業就職,甚至膽子大的還可以去國外拚一拚。

朝廷對南洋的開發已經逐步形成規模,甚至開出了每戶百畝良田的優厚條件。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要肯背井離鄉,去了南洋就成了富戶。

各行各業都在吸收勞動力,造成了從事傳統農業的人手不足,人力成本自然就漲上來了。

小地主的土地沒有變,耕種效率、產量都沒有提升,而成本增加了,收入自然大減。

而其中的一小撮人膽大包天,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就想辦法巧取豪奪,之後再把鍋甩給朝廷。

從這一年開始,少數地方開始有了成規模的亂民。

好在傅斯年提前將最大的禍患方臘給拔除了,如今人家在琉球混得風生水起。

他占據的兩個大島,地處倭國與高麗的要衝,凡是大陸來的海運都要在琉球停靠。

自從傅斯年迎娶了西夏公主後,他自己逐步退出了朝堂的決策。

但那隻是表麵,實際上,他對朝堂的掌控正在逐漸牢固。

蔡卞深知能坐穩宰相是因為什麼,大事都會與傅斯年商量。

而擁有嚴嵩魂魄的高俅,則在傅斯年的運作下,用五年的時間也爬到了高位。

他的歲數本身就大些,又是探花出身,受到的阻力反而比傅斯年還小。

如今已經爬到四品的官階、尚書右丞,等於也是宰相預備役了。

軍事方麵就更省心了,以劉法、種師道為首的一眾名將,全都身居重要位置,上朝的時候放眼望去,武將幾乎都是傅斯年大力提拔的。

一到年節,傅斯年的府邸門前車水馬龍,排隊送禮的人能堵住半條街。

為此,私底下有許多議論的聲音,風傳傅斯年賣官鬻爵、任人唯親。

更有人勸諫皇帝,說朝政大權漸漸落於臣子之手,非大宋之福。

然而宋徽宗是根本沒有那方麵的擔憂。

他清楚地知道,傅斯年不但從情誼上不會背叛自己,更是把許多事都做到了前頭,基本杜絕了自己被猜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