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要強的國主們(3)(1 / 2)

還是傅斯年給解的圍,及時派出了海軍援助,並給完顏吳乞買換了一批最新型號的野戰炮。

體型小、重量輕,但威力還是夠用。

有時候最好的未必是最合適的,對方連火器都沒有,弄那麼遠的射程又有啥用?

聯盟的大軍從多處登陸,正麵主力部隊的推進也非常順利,很快就打開了高麗王朝的門戶。

仁宗王楷趁機發難,推翻了外公李資謙的攝政,親政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請成為聯盟的屬國。

他早打聽清楚了,原來中原又恢複了強盛!

自古以來就深深植入到血脈的記憶提醒他:當中原強大時,最好別跟人家對著幹,要恭順。

對著幹沒好處,不管什麼時候,隻要開打,中原的君主總會執念深種,不把高麗打趴下不算完。

他就感覺中原那片土地,就好像是個無底洞和大染缸,不管什麼人進入,最終都隻有被同化的份。

不管是匈奴、鮮卑、還是羯、氐、羌,都隻能短期鬧騰一陣。

過個幾十上百年一看:臥槽?人沒了!

哪去了?全變成漢人了……

王楷想的明明白白,咱也沒那個雄才大略,咱也不想著名垂青史,老老實實跟著喝湯它不香嗎?

很快,高麗全境就放棄了抵抗,而他們以為的燒殺搶掠也沒有發生。

一時間,什麼禮儀之邦、仁義之師的讚頌不絕於耳。

完顏吳乞買謙虛地表示:不必感激!我們不是侵略者,是帶著善意而來的友邦義士!我們要解放全體勞苦大眾,讓他們都能早日過上幸福的生活!

他的言論很快通過汴京日報傳播開來,傅斯年拿著報紙笑罵:“這老吳,真能起高調!”

幾年的經濟發展,讓各國積攢了雄厚的力量,也開闊了高層的眼界。

國主們紛紛意識到未來在海洋,紛紛尋求優質的出海口。

耶律大石的目標很明確,與遠在歐洲的韓世忠配合,一起幹掉塞爾柱突厥,分享紅海、地中海、和阿拉伯海一帶的地理優勢。

完顏吳乞買要了朝鮮半島,意思還是判斷宋朝以後仍然是世界經濟中心。

而且看了地圖後,他覺得半島也可以成為亞洲到北美洲的貿易中轉站。

有這兩位帶頭,其他人也坐不住了,在年度會議上紛紛提出給本國置辦出海口的事。

其中以李乾順最著急,他們西夏被其他國家團團圍住,從地理的角度上說,其實非常不利。

雖說現在可以暢通無阻,可同一個國家之內的地區還有窮有富呢,何況是聯盟?

有一塊海外飛地,對西夏來說是非常迫切的需求。

會議第一天是去年的工作總結,由聯合政府向七國首腦做彙報。

冗長的報告聽得眾人昏昏欲睡,這會兒就看出誰自律了。

趙佶以前被說過輕佻,但他受過良好的教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而且有多年偷懶的經驗,雙目微垂、正襟危坐,其實啥也沒聽進去。

西夏國主李乾順、北遼國主耶律敖盧斡的情況也類似,同樣保持了應有的儀態。

相比他們幾個,另外三人的表現要更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