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聽了眼睛一亮,趕緊給傅斯年斟酒。
傅斯年請手致意,而後一飲而盡,這才說道:
“這人呐,一生都會有幾次改命的機會。你選擇不了出身,卻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改變身份。”
“你經商,以後就是商賈;讀書,自然就是書生。不管是習文練武,還是從事百業,那都得要你自己努力。”
“可有一樣,卻往往不是努力的結果,而是對你自身綜合條件的一次考試,那就是婚姻!嫁也好、娶也罷,都是一次轉換命運的機會!”
“太白呀,雖然你家中豪富,可未必都是你的。據我所知,你排行十二,這次出來以後,就等於是自謀生路吧?”
李白頓首:“仙長神算!臨行前,家父給了我一筆盤纏,說這些就立身之資,讓我到中原人文薈萃之處定居……”
忽然,他明白了傅斯年的意思,皺眉道:“真人是說,讓我入贅豪門?”
說話時,他臉上的表情帶著三分鄙夷,七分憤懣,好像傅斯年正在侮辱他一般。
“哎呀,年少不知軟飯香,錯把青春插稻秧……你不是說過‘大鵬一日同風起’嘛?要我說那就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你得不能隻是自己優秀,得有人配合,懂嗎?”
傅斯年苦口婆心,終於讓李白有所動搖。
“這個……若是找個知書達理、情投意合的,倒也不必介懷對方的身份!”
吳指南意外地看著李白,心想你有點不堅定啊!
但傅斯年還是很欣賞李白這一點的,不裝假、不矯情!
李白屬於那種隨心所欲、不愛遮遮掩掩的那種人。
不同於孟浩然、杜甫那幾位大咖,李白從不掩飾自己渴望進入官場的意圖。
《明堂賦》、《大獵賦》,那是扯開嗓子給李隆基唱讚歌啊!
就是確實沒什麼政治智慧,也缺乏治國安邦的真本領。
尤其是眼光簡直太差了,同樣是一起混的好朋友,人家高適就選對了陣營,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站到了唐肅宗李亨那邊。
而李白卻是選了垂垂老矣的李隆基。
李隆基想最後蹦躂一下,派永王李璘去江東搞事情,李白就跟打了雞血似的,一口氣給永王寫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
結果永王後來失敗了,這十一首詩歌,就成了李白從逆的鐵證……
想到這,傅斯年提醒道:“太白詩才絕頂,隻是還未傳揚天下,若有閑暇,可以到長安的《大唐文藝周刊》總部走一趟。簽約以後,想發表作品是很方便的。”
李白眼睛登時亮了,立即問:“太好了!我在蜀中也訂閱過這本周刊,不知當初是何人的創意,對我輩讀書人簡直太有利了!”
傅斯年笑道:“哈哈,正是家師創辦的!之所以讓你去,是因為那報館是我們重陽宮的產業呀!”
李白拜謝不止,此後對傅斯年更加殷勤。
之後一段時間,李白整日纏著傅斯年求仙問道,實在被纏煩了,傅斯年教了他一套吐納的口訣。
在這方世界,就算有玄門正宗的心法,很大概率也修不成仙,因為靈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