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契耐宮。
利奧三世正與東方使團展開親切的會談。
在地府方麵提供的同聲傳譯下,雙方進行著友好而愉快的磋商。
“陛下,我方將全力為羅馬帝國的繁榮穩定做出貢獻。兩國的友誼源遠流長,鑒於你們目前的態勢,我們願意提供盡可能的便利,從經濟、文化甚至包括軍事方麵的幫助。”
利奧三世非常感興趣,問道:“那麼請問我親愛的東方朋友,你們對於我方有什麼要求嘛?”
傅斯年道:“與其說是要求,不如說是分享!陛下可知,宗教在我們大唐是什麼樣嗎?在東方,宗教是朝廷的有力幫手,是帝國穩定的輔助器。”
“而一般情況下,宗教就隻是宗教,並不幹涉世俗的權力。在大唐,我們一直與君主維持著良好的關係,從未產生過分歧。”
聽到大唐的情況,利奧三世異常羨慕,讚歎道:“我聽說在波斯地區新興的道教,原來你們是這樣的與世無爭啊!”
傅斯年繼續解釋:“我們的教義是持開放態度的,從不把有其他信仰的人列為異端。我們始終認為,信仰什麼是一個人的自由,他應該有選擇的權力。”
“而且在我們那裏,已經初步實現了各教派共存。在我們的寺廟裏,同時供奉這儒、釋、道三教聖人,我們謂之‘三教合一’。”
利奧三世投來向往的目光:
“那片土地必然是一派寧靜祥和!不像我們,不但在不同教派中有爭端,就連同一種信仰裏,也有新舊教派之爭……”
傅斯年似在回憶,緩緩道:“我們也是經過了血的教訓,才總結出現在的行為準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在南北朝時期,因為大肆修建廟宇,國內有許多人信奉佛教,從而導致脫產者的數量大幅增加,加重了社會負擔。”
“吸取了過往的教訓,在本朝以來,我們重陽教率先發起了自給自足運動,將受到的香火,全部反饋民眾。”
“一部分上繳朝廷,一部分用於國內基礎建設。既幫助發展,又提供就業崗位。在一定的運作後,我們教派的產業也會形成規模,可以更好的回饋大眾。”
利奧三世已經滿眼全是小星星了,但目光又迅速暗淡,惋惜地道:
“我都恨不能己方的國教是道教了!可惜我們是天主教圈子的國家,若是貿然改換,將會成為整個歐洲的敵人。同時阿拉伯世界也不會接納我們,我不能冒險啊!”
傅斯年微笑:“陛下誤會了,我們並沒有此意。東羅馬帝國盡可以繼續以天主教為國教。隻需要不排斥其他教派就好。”
利奧三世大喜:“呀!真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好事,什麼都不需要付出,就獲得額外的回報……”
“不不不,我們不是慈善家,也要求回報,我們需要的是教民!但是,在我們東方,已經實現了1加1大於2的效果!”
他詳細講了大唐那邊的供奉模式,最終說得利奧三世像撿便宜了似的。
在他看來,民眾愛信啥都行,隻要服從管理就行!
要不是因為地域和習慣的原因,他都想換國教了。
達成了初步共識以後,傅斯年開始了一係列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