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既要平亂,也要撈人,比如有一位書法家正陷於不利的局麵。
正是“顏筋柳骨”中的那位顏真卿。
此時他被貶官到平原,正趕上史思明攻掠河間一帶。
這位顏真卿可不隻是個著名書法家,更是個頗有政治能力的官員,此刻的他組織了一萬兩千人,打算守住平原。
無奈他不是專業玩軍事的,很快就被圍困在平原,形勢岌岌可危。
相比安祿山而言,史思明其實更具威脅,因為這個人拉隊伍的能力很強。
擊潰平盧節度使劉正臣的時候,他手裏也就過萬的人馬,後來又吞了信都太守烏承恩的地盤和人馬,手下部隊迅速發展到五萬人以上。
而平原就是河間的門戶,顏真卿若是敗了,會引起連鎖反應。
傅斯年就是掐準了這個時機,帶人火速馳援顏真卿。
史思明正誌得意滿地看著前方大軍攻城。
“平原一下,河間再無阻礙,裂土稱王,指日可待!”
心中還在得意間,忽然有士兵來報:右翼發現大隊騎兵!
“這周圍哪有大隊騎兵?能是朝廷的軍隊嗎?”史思明非常意外。
軍製改變以後,募兵所需的花費大增,朝廷根本無力維持大量騎兵。
即便不信,士兵總不會謊報軍情,史思明還是做了相應的準備。
命令右翼部隊向東列陣,準備迎敵。
平原城內苦苦支撐的顏真卿,漸漸感到壓力變小了,派人查看才知道叛軍右翼不再參與攻城。
城裏城外都猶豫,唯有傅斯年不會有半點遲疑。
分割、包圍,各種戰術合理施展,令對麵的史思明很快認識到,這是遇見高手了。
趕緊叫停了攻城,列陣準備迎敵。WwW.com
傅斯年一直盡量避免與大唐的精銳部隊硬碰硬,主要是擔心損失太大,不管哪邊犧牲過多他都心疼。
但史思明的部隊就差點意思,因為隻有一萬左右的精兵,剩下都是臨時招募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傅斯年用五萬精心訓練的騎兵發起攻擊,真有點欺負人的意思了。
好久沒用世俗的手段,傅斯年心血來潮,親自披掛上陣,讓手下的軍隊士氣高漲,紛紛大聲喝彩。
眼看叛軍被一夥來曆不明的軍隊圍攻,城頭的顏真卿還不太明白狀況,問左右:“那夥黑甲騎軍什麼來頭?莫非是太宗當年創建的玄甲軍?”
手下也不確定,答道:“郡守,好像不是吧?你看,那有偶爾頭盔被打落的,有黑有白,長相迥異於中原人,應該是異族。”
說話間,那邊已經見分曉了,傅斯年突騎衝陣,生擒敵將,活捉了史思明。
將瀝泉大槍穿在他的甲胄上,傅斯年舉起史思明,運足氣息並輔以法力,大聲疾呼:“賊將史思明成擒,降者不殺!”
史思明就跟塊臘肉似的掛著,心中懊惱無比:
這特麼也不合理呀!哪來這麼多精銳騎軍?
就算是皇帝,一時半會兒也湊不齊這麼多騎兵!
何況這一看就是久經訓練的,天兵天將啊?
而場上的叛軍此時已經紛紛請降,戰鬥很快就結束了。
叛軍心裏本來就比較脆弱,對方明顯遊刃有餘,自己這邊主將又被擒了,所以沒做過多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