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提到袁崇煥,基本就會帶上崇禎。
剛愎自用、猜忌忠臣、自毀長城、冤殺名將……
自毀長城是真的,冤殺可真未必。
傅斯年來遼東之前,仔細研究過袁崇煥這個人。
應該說,袁崇煥之死,與他的性格特點是分不開的。
首先這人有點狂,跟同僚處不好關係。
經略王在晉曾經非常欣賞袁崇煥,向朝廷爭取將其提拔為寧前兵備僉事。
然而就因為不認可這位上級的一些思路,袁崇煥不僅不感激其知遇之恩,甚至還經常不聽指揮。
後來取得寧遠、寧錦兩次大捷,袁崇煥更是逐漸驕橫,先後跟大將滿桂、經略王之臣鬧矛盾。
一個人有毛病,人人都不對付,是不是該想想自身的毛病了?
其次,袁崇煥手段急躁,殺心重。
朝廷有朝廷的法度,有罪報請刑部和大理寺審判去,你自己就殺了算怎麼回事?
最早他的老師孫承宗就發現過他這毛病,還特意訓斥過他。
主管寧遠的時候,袁崇煥就因為發現有個校尉貪汙,不經上報就給殺了,氣得當時的主官孫承宗大罵。
後來他處死毛文龍,也不過是這一作風的延續。
別的不說,就毛文龍那個副總兵的級別,袁崇煥連撤他職的權力都沒有,更別說殺他了!
就這種行為,哪個皇帝也容不下他呀!
最後,袁崇煥的膽子實在太大了,行事真是毫無顧忌。
就連跟後金議和的事,都敢不經請示擅自做主。
努爾哈赤死後,袁崇煥以吊唁的名義派人與皇太極議和。
而皇太極就比袁崇煥高一個境界,對殺父仇人不但笑臉相迎,還誇了袁崇煥一番。
這之後,皇太極就高高興興地解除後顧之憂了。
在與大明議和這段時間裏,皇太極一舉拿下了朝鮮半島。
對於後金的這一行動,袁崇煥並非不知曉,但他卻沒有出兵救援。等朝廷在收到李朝的求救信後,再想命令袁崇煥前往救援,已經來不及了。
因為袁崇煥的這個選擇,傅斯年對他的評價就降低了一檔。
袁崇煥是個將才,但若是論戰略眼光,他比孫承宗差不少。
就連後世都有不少人覺得,大明都這樣了,李氏的死活還管他幹什麼……
大錯特錯!
朝鮮半島是多山地形,如果明朝能及時出兵牽製,後金是會非常難受的。
明朝當時又沒重視海軍,無法從海上襲擊後金,李氏的存在就顯得尤為重要。
也正因為朝鮮半島被後金占領,毛文龍所在的皮島,再也不是優秀的根據地了,隨時都要防備敵人從近海殺過來。
當初袁崇煥向後金議和時,並沒有先行征求朝廷的同意;後來已成定局才上報,朝廷無可奈何,隻是告誡他下不為例。
所以,後來朝臣們一頂“私通後金”的大帽子扣下來,也並非完全是捕風捉影,嚴格來說,袁崇煥真就是做了!
而且袁崇煥做事一點都不顧及影響。
曆史上,寧遠十三營嘩變以後,畢自肅死了,袁崇煥就跟崇禎商量:幹脆就別要巡撫了。
再後來袁崇煥還覺得不痛快,又向崇禎建議:登萊巡撫也別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