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轉眼就入了冬,朝堂上正在總結一整年的工作。
大臣們驚喜地發現,新君登基以後,各方麵的成績意外地好。
雖然沒有大刀闊斧的動作,可是在無聲無息之間,盤踞朝堂的閹黨不見了。
那位九千歲現在就是尊吉祥物,被曹化淳拉著當擋箭牌,幾乎走遍了兩京十三省。
目的是什麼,百官心裏都已經清楚,就是皇帝找個名頭搞錢!
新君什麼都好,就是對錢財好像有股執念……
不過眾人多少都能理解一下皇帝,畢竟每年幾百萬的遼餉壓在那呢!
現在百官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另一件大事上,那就是內閣更補成員!
應該說,崇禎朝的頭一屆內閣,基本上毫無作為。
人員更替很快,份位權屬也不太清晰,幾乎沒有幹事的人。
而在內閣之外,有幾位重臣入閣執政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他們之中有孫承宗、徐光啟這樣德高望重的能吏,也有錢龍錫、韓爌這樣眾望所歸的正直之士。
今天的朝會上,官員們先是彙報了一些相對重要的事,比如在北邊和察哈爾部的貿易情況,江南的工業生產、關中的災害治理總結……
這些都是關乎民生國計的事,但在官員們心裏,卻還是不如內閣領導換屆重要。
說了大約一個時辰,再沒有官員啟奏了,崇禎環視四周,朗聲道:“看來沒別的事了,那就開始廷推吧!”
廷推,明朝特有的官員任免形式。
明製,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詔令廷臣會議,以共相計議。
衡量至當後,報請皇帝,取旨定奪,其有關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謂之廷議。
其有關人事升補任用之擬議者,則謂之廷推。
參與的人選計有:六部尚書、都禦史、六科給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禦史等。
當然,也不可能全把皇帝蒙在鼓裏,還是要給劃個範圍的。
比如崇禎手裏現在就有份名單,上麵標注著有資格參選的人員。
分別有上下兩行名字,上麵一行分別是:
孫承宗、徐光啟、韓爌、周道登、李標、錢龍錫、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寵、錢象坤。WwW.com
這是這次內閣的人選。
下麵一行的名字分別有:
劉一燝、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來宗道、楊景辰、李標、劉鴻訓。
這是今年曾經加入到內閣的人員。
上下兩行名單區別非常明顯,本屆即將入選的閣臣,都是在官場享有清譽的人,大半都是東林黨。
下麵的本屆內閣,裏麵有閹黨、浙黨,幾乎沒東林黨什麼事。
這在滿朝大臣們看來,是非常大的進步,預示著“眾正盈朝”的再次來臨。
但在崇禎心裏,他可不是這麼想的……
他隻會感到威脅和不安。
終明一朝,一直是君權和相權在拉扯。
雖然洪武皇帝取締了宰相這個職位,但是士大夫集團需要有個代言人,於是在明朝中後期,內閣首輔就接過了這根權力的大棒。
在頂峰時期,湧現出一大批權傾朝野的首輔。
尤其自嘉靖年間起,夏言、高拱、嚴嵩、徐階,直至大明朝最有權勢首輔出現,那個說出了“吾非相,乃攝也”的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