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光能坐到尚書之位,當然不是白給,立即明白這其中可能蘊含著絕大的利益。
也不遮掩,當著傅斯年的麵就谘詢畢自嚴。
畢自嚴將情況簡單介紹以後,傅斯年繼續擴展,把未來即將在大明各地展開的產業化布局,一一向他們兩個介紹。
衣食住行幾乎無所不包,江南的紡織業、北方新興的皮革製造,即將在各地同時開業的農貿市場、城鎮居民集中處的連鎖超市,朝廷牽頭的物流公司……
作為戶部尚書,畢自嚴對徐光啟那邊的進展非常了解,他清楚地知道,大明今年不可能再會為糧食而發愁。
最後,傅斯年總結道:“包括皇室宗親,未來幾年內,凡是朝廷供養的人員,都要在皇家銀行進行開戶登記。”
“俸祿低,陛下給大家夥兒漲;想增收,可以用田產作為股份,加入到各項產業中。甚至還可以置換海外的田產,兌換比例絕對讓大家滿意。”
“但若是給了機會不要,還要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甚至占用過多土地影響大明的安危,我傅某人手下萬千的緹騎可不是吃幹飯的!”
聽了傅斯年的豪言壯語,王永光在腦中衡量利弊,而對數字更敏感的畢自嚴擔憂地問:
“這可不是筆小數目啊!海外的土地畢竟不夠吸引人,保守估計,大明至少有四百萬頃的耕地不在冊,那可是四萬萬畝!”
傅斯年傲然道:“五年之內,我定然將大明的歲入提高到五千萬兩以上!再說朝廷為何要花錢買那麼多地呢?”
“集中屯墾加上良種推廣,這五年之內,糧食的價格必定被打到洪武初年的價格,四石米隻需一兩銀!”
“農民收益的缺口,由養殖業或者農閑時的務工彌補,收入隻會增加而不會減少。南洋遍地是沃土,也多國人,吸引力早晚會提上來的。”
兩位大員此時已經徹底明白,不禁對未來的變革開始憧憬。
若真能實現,大明朝搖搖欲墜的局麵,將立即扭轉。
雖然沒經過總結,但他們也能明白傅斯年的操作原理,就是將國內矛盾向外轉移。
但這種操作需要有個前提,那就是要有對外擴張的意識。
傅斯年覺得,大明朝實在是太老實了,就願意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幾乎是曆屆最不喜歡擴張的一個王朝。
按說大明的外部環境不錯,隻在北方麵對草原民族的威脅,且當時他們早已四分五裂,始終都在內鬥。
隻不過大明經過短暫的強勢後,自永樂大帝以後,版圖一直在縮水。
究其原因,是因為朝廷沒錢,無力維持遠距離的統治。
朝廷施行的策略是重農抑商,但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政策,卻使得大明將利益拱手讓人。
朝廷抑製商業,不代表民間不需要商品,總會有人去賺這個錢。
還有因為海禁而損失的海關稅收,也隻不過是放縱了海盜和倭寇。
本該大明朝廷賺的錢,被商人、海盜賺去了。
大明朝廷因為窮,沒錢維護稽查部隊和海軍,就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