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逐漸成長的皇帝(1 / 2)

崇禎皇帝一番苦口婆心的說辭,本以為多多少少能引起一點共鳴。

在座的這些人哪個不是身家巨萬?

不求他們能慷慨解囊,朱由檢隻想他們暫時不要再從大明朝身上吸血,讓朝廷緩緩,先把建奴的隱患消滅掉也好……

福王朱常洵的話,讓他恨不得一個窩心腳踹過去。

盯著那個癡肥的身影,崇禎皇帝勉強壓住怒火,冷冷地回了句:“福王叔還困難?誰不知道諸王之中,你的家業最大……”

朱常洵好似沒看到崇禎鐵青的臉色,自顧自說道:

“陛下這話我不辯駁,有時候外頭看著這裏轟轟烈烈的,殊不知大有大的難處,說與人,也未必信罷了……”

崇禎聽了心裏更惱,不願看福王那醃臢嘴臉,轉了轉身子,衝秦王朱誼漶道:

“秦王叔,普通百姓尚且懂得不能殺雞取卵的道理,如今四處都需要用錢,好容易有個能幹的臣子會賺,就讓我緩口氣吧!”

朱誼漶比福王稍稍懂事些,沉吟片刻回答道:“陛下,我等還好說,就是那些勳位低些的人,新政一頒布,他們怕是難以過活。”

“這個不用擔心,朕早有預案。祖製到了現在,有些地方確實顯得不合時宜了。比如宗親不得出仕,要當官就得放棄爵位……”

“實話說,早年間宗親還能出些人才,現在卻是養了一幫子蠹蟲,朕已經給他們安排好了出路,也該讓他們鍛煉鍛煉了。”

傅斯年遞交的方案中,有一部分是關於締造大明自己的供應體係的。

朝廷不可能麵麵俱到,將所有行業都抓在手裏。

有些密集勞動性產業,還是承包出去的好。

就是說有時候朝廷省下一筆開發的費用,讓民間資本來承擔部分資金。

就比如,朝廷需要給士兵添加過冬的棉衣,隻要向被服廠下采購單就好了,而不是需要朝廷從種棉花搞起,中間的紡織、染色都要精心布置。

有那些錢,投入到更賺錢的產業中才劃算。

如此一來,這些宗室子弟隻要肯幹,所獲得的財富可能比之前還要多。

崇禎簡單介紹了一下各種產業,最後總結道:“時移世易,有些規矩不可能一成不變。誰想阻止也好辦,拿錢來!”

《大明會典》上清楚地規定:

凡郡王子孫、有文武才能、堪任用者,大宗正院具以名聞。

朝廷考驗,換授官職,其升轉如常選法。

如或有犯、宗正院取問明白、具實聞奏。

輕則量罪降等。重則黜為庶人。

但明賞罰、不加刑責。

不過這是有個前提的,就是如果想做官,你得放棄爵位。

就這一點,就勸退了絕大對數宗親。

但凡還能混下去,就不會有人鋌而走險。

……

聽皇帝的語調逐漸嚴厲,宗親們都停止了議論。

新年的喜慶氣氛,頓時變得有些緊張。

眾人這才想起,這位剛剛十九歲的少年皇帝,是在多麼艱難和凶險的環境下登基的。

是不是英主暫時不好說,但帝王權謀方麵,這位崇禎皇帝好像還有點天賦,不少人都說他像世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