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連拉帶打(1 / 2)

從心底裏,傅斯年並不指望武將這個群體能幫上什麼大忙。

實在是因為這個群體太窩囊了。

在大明朝,武將的地位不是一般的低下。

四品的文官就能對一品的武將吆五喝六,六品的文官對二品以下的武將,同樣是頤指氣使。

偏偏武將這個群體也確實不爭氣,勳貴之中很少有真本事的。

讓他們耍幾下大刀還勉強能裝裝樣子,帶兵打仗?

那還是算了吧!

按說大明當初也是以武立國,人才不應該如此凋零才對,追根溯源,還得說回洪武朝。

朱老板為了給子孫後代留個鐵桶江山,索性自己把罵名全擔了。

明初四大案,把那些功臣勳貴殺的人頭滾滾,到建文帝需要人手的時候,就隻剩下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兩位開國元勳可用了。

經過靖難之役,再次刷下去一批。

時至今日,淮西勳貴隻有三家徐達、沐英、郭英三家始終傳承到底。

應該說老朱家對待功臣刻薄,是一脈相承的。

這也是導致今日武勳集團無人可用的根本原因。

以他們的財力和地位,真就培養不出人才嗎?

那是不敢呀!

他們早看明白了,混吃等死還能代代相傳,真要是發奮圖強了,沒準就把爵位作沒了……

翻看了大明現有頂級勳貴的資料,傅斯年鎖定了兩個目標,一個是魏國公徐弘基,一個是定國公徐希臬。

本來英國公張維賢要是不死,代表非他莫屬,畢竟他有擁立之功。

他兒子張之極剛剛承襲爵位不久,還沒什麼號召力。

至於成國公朱純臣,傅斯年不想搭理他,賣主求榮之輩罷了

最後是黔國公沐天波,剛十歲。

這就是大明現存的所有國公。

其實徐弘基和徐希臬都是開國功臣徐達的後代。

之所以一門二國公,那是因為靖難之役時,徐達的大兒子幫建文帝,三兒子幫姐夫朱棣了。

而且因為暗中給朱棣傳遞消息,還被建文帝朱允炆給發現了。喵喵尒説

結果當然不怎麼好,直接被哢嚓了。

朱棣上位以後,沒忘記這位小舅子所做的貢獻,給了個定國公。

同時,朱棣也沒記恨大舅子,保留了魏國公的爵位。

傅斯年先後走訪,發動技能,很快就把兩家說動了。

說實話,這兩位身體都不太好,本不願管這事。

可架不住傅斯年會忽悠,結合當前形勢分析利弊,說要是繼續重文輕武,大明就要玩完了。

他們徐家的爵位確實是與國同休,但問題是國現在真的要休了!

最後還給了不少暗示:你猜是誰讓我來的?

那還猜什麼呀?朝堂上的事他們早都聽說了。

兩位徐公爺最後全都表示,一定會去為皇上站腳助威!

傅斯年也懂事,分別許出去個千戶的職位。

那麼大家族,難免有幾個沒出息的子孫,就業問題咱給你解決一下。

之後又走訪了幾個衙門口,就是五軍都督府。

他自己是中軍都督府的,前後左右他都找了一遍,雖然沒實權了,但名義上也都是武勳中的高官。

總之他下午的任務就是串聯、加煽風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