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京城籠罩在君臣對抗的緊張壓抑氛圍下之時,實行新政的河南,卻出了一件大事。
今年河南是有鄉試的,但這些學子們不滿朝廷推出的新政,在幾個帶頭的慫恿下,開啟了大規模的罷考,並且圍住了河南巡撫衙門,逼迫河南巡撫停止新政。
河南巡撫不敢答應他們,又不敢真的推行,兩難之下,隻能將此事急忙奏報朝廷,等待朝廷的處理。
秦淵知道之後相當生氣,想要派遣一位欽差去處理這次河南學子罷考事件。
但這些學子以後肯定會有人在朝廷裏當差的,懲罰了他們,不僅是會遭到河南這些讀書人的謾罵,全國的讀書人心裏肯定都會不滿。
誰也不想得罪如此龐大的讀書人群體,更何況朝廷中的許多官員本就不同意推行新政。
正當秦淵為難之際,賀臨站了出來,表示自己願意去河南處理這次的事件。
然而對於她,秦淵還有許多顧慮。
其一,賀臨如今已經得罪了朝廷中的許多官員,如果還讓她去河南,將天下讀書人都得罪了,那她離臭名昭著也不遠了。
賀臨以後是要公布女子身份的,如果名聲太臭,那她公布身份之後,遇到的阻力以及反彈會更加強烈。
其二,秦淵鎮壓中央官員的彈壓,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助手,如果賀臨在這個時候去河南,那這個真空期,秦淵會失去左膀右臂。
可學子罷考的事情很棘手,如果派去的那個人不敢得罪讀書人,和稀泥的話,那都不用等到秦淵跟中央官員的博弈分出勝負,新政就將會流產。
就算新政沒在不流產,但如果處理不好,那以後新政推向全國的時候,全國學子有了河南這個“榜樣”在前,是不是都要這麼鬧一鬧?
所以派出去的這個人,必須要不畏罵名,手段果決。
正當秦淵左右為難的時候,六科給事中的一個名叫張文新小官站了出來,自發請命去河南。
自從考成法頒布之後,六科給事中就成了監督六部的一個重要機構,張文新的履曆,秦淵仔細看過,他任職的時候,對六部的官員很嚴格,從不徇私,還因此得罪了朝廷不少官員。
對此情況,秦淵稍微放了心,排除了他是大臣們派來和稀泥的嫌疑。
所以,秦淵將他召進了宮中,當麵考察了一下他此去河南的決心。
具體秦淵是如何考量的,外界不得而知,隻知道在張文新離開宮中之後,宮裏便下發了聖旨,特派張文新去河南處理這次學子罷考事件。
接到皇命之後,張文新馬不停蹄,當天就收拾東西離開了京師,去往河南。
到了河南之後,他的手段十分雷霆。
他很清楚這些人為什麼敢鬧事,不就是仗著法不責眾嗎?
而現在張文新要告訴他們,法也是責眾的,鬧出這麼大的事情,勢必付出慘痛代價!
張文新領著人,立即將領頭罷考的那幾個學子抓了起來。
甚至都沒有走審案判案流程,就地處決了。
其場麵之血腥,將其他跟著鬧事的學子震懾的完全不敢再冒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