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賀臨到底能否成為皇後的輿論戰,一直爭論到了秦淵的聖旨公布,婚期定下的那日。
支持賀臨的人以為自己取得了成功,甚至還為此大肆慶祝,甚至在報紙上嘲諷那些反對者。
不過與其說是他們成功,不如說是那些反對者本就注定了失敗,因為他們不是朝廷中人,他們不明白秦淵對娶賀臨這件事決心有多大。
婚期公布之後,反對派們便蔫了。
而他們一焉,反倒顯得支持者們的聲量更大,恍惚間,甚至有種全國上下皆祝福的錯覺。
就在這樣一片吵吵鬧鬧的爭論中,婚期如約而至了。
因為顧忌著賀臨的肚子,所以這次的婚期定的比較快,準備的時間自然也不多,甚至可以說有些倉促。
但倉促是一回事,用不用心是另一回事。
這次成婚,秦淵幾乎是用上了曆代以來的最大的規模,十裏紅妝,整個京城都無比熱鬧。
原本接受百官朝拜之時,皇後的座位應該在龍椅的後麵一點點。
可就為了這個,秦淵還跟禮部那幾個官員爭論了好幾天,非要把兩個椅子持平擺放,最終得償所願。
雖然秦淵沒有跟賀臨說過這件事,不過賀臨還是注意到了這個細節。
望著秦淵的側臉,她笑了笑。
隨著三聲肅穆的鼓聲,百官紛紛跪了下去。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後千歲千歲千千歲!”
賀臨的心情有些複雜。
她以前從沒想過,沒想到自己會走到這個位置。
然而令她欣慰的是,思想解放的種子,已經悄悄埋在了輿論的爭論不休之中。
雖然已失去官位,不在朝中,可她仍然相信自己能做點什麼。
為了千千萬萬的百姓,為了那些女孩,為了華夏人民能繼續屹立在世界之巔!
*****
建明六年四月,賀臨生下了一名男嬰。
秦淵很高興,將其取名為秦舟山,並且將其立為了太子。
這個名字乍聽很普通,其實飽含了秦淵厚切的期望。
這個名字是提醒,也是警醒。
提醒他時刻記住,自己身為太子,責任如山。
警醒他人心似水,民動如煙,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太子出生之後,大臣們依舊想讓秦淵開宮選妃,綿延子嗣。
而秦淵斷然拒絕,並且堅決表示,自己不會再納妃。
為此,他特意找了許多大道理,說不納妃,宮中沒有這麼多人要服侍,自然可以節省不少開支用度,自己作為帝王,應該以身作則,開源節流,這樣才能與民休養生息。
大臣們自然是不信這番說法,還想勸,但秦淵意誌十分堅定,任他們說什麼,秦淵都堅決不選妃,甚至還搬出老祖宗,說太祖皇帝當年也隻有皇後一個妻子,他要效仿太祖。
大臣們都無奈了,一時隻能由了他去。
當然,大臣們也並未死心,覺得可以等到賀臨年老色衰,再繼續勸勸秦淵,指不定等到那時,秦淵厭倦了賀臨,自然而然就想通了。
時間就這麼來到了建明七年四月,秦舟山剛滿一歲,朝廷裏便發生了一件大事——寧夏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