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郝宇不可置信,嗤之以鼻,說道:“你認識?”
孫益笑著說道:“當然認識,這是西夏文啊。”
老劉頭一怔,盯著玉印的印文,訝然說道:“這是西夏玉印?”
除了孫益之外,崇寧等人對這個奇怪的文字,已經見怪不怪。
隻見,在印文字體,方方正正。每一個字都那麼熟悉,卻又一個字都不認識。
很顯然,這和賀蘭山石的文字,如出一轍,正是西夏文。
季少韜打量下玉印,看向崇寧,問道:“崇寧兄弟,你是隊伍裏的鑒寶師,你說說這塊玉印吧。”
在沙坑裏,崇寧也隻是粗略看了一眼。
此刻,他放在手裏,仔細觀摩一番。
玉印的玉料,很是考究,是中規中矩的和田玉籽料。
玉質細膩,溫潤柔和,屬於極品等級。
這樣的玉料,在古代都是貢品級別,專屬皇家所用。
不過,玉印的雕刻,有些奇特。
倒不是說雕工不好,隻是風格迥異,和中原地區的雕刻,完全是兩個路數。
以至於上麵的螭龍造型,顯得極為粗獷,有明顯的異域風格。
段靜芷問道:“寧哥兒,這塊玉印是真品嗎?”
從年代上說,玉分很多種,有上古玉,古玉,老玉和新玉。
上古玉是文化期的玉石,比如各種文化的玉器,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
這類玉器,玉質普遍較差,且沒有什麼工,極為簡略。
一塊黑乎乎的石頭,鑽個孔,可能就是一件文化期的玉斧。
這個時期的上古玉,最出名的就是紅山玉龍。
紅山玉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造型生動,雕琢精美。
不過,即便是這個國寶級別的玉龍,玉料也隻是墨綠色的岫岩玉。
上古時期的玉,很寬泛,隻要好看的石頭,都能稱之為玉。
古玉的範圍,就很廣了,從春秋戰國到明清,都在範疇之內。
這段時間,玉文化突飛猛進,漸成體係,逐步達到巔峰。
精美絕倫的玉器,玉料,玉工,都是巔峰之作。
這古玉雕刻的集大成者,自然是封建王朝皇室的玉印。
皇帝的印章,被稱為璽。
最出名的玉璽,當屬始皇帝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是始皇帝命令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篆字,作為皇權天授的信物。
秦之後,曆代帝王皆以此璽為天命,奉若奇珍,國之重器。
不過,之後的曆朝曆代,近乎千年的曆史裏,傳國玉璽的命運,跌宕起伏。
尤其是在國祚更迭時候,傳國玉璽更是成了眾矢之的,是所有人瘋搶的風暴中心。
王莽篡漢時,傳國玉璽被孝元太後摔掉了一個角。
王莽命令工匠,用黃金補上缺角。
漢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立大魏的時候。
曹丕讓人在玉璽的肩部刻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並非篡漢,欲蓋彌彰。
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的石勒滅掉前趙,得到玉璽,又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四字。
之後,傳國玉璽在朝代更迭中,來來回回,時隱時現。
一直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
後唐末帝李從珂被石敬瑭攻陷洛陽後,抱著傳國玉璽跳入了火海之中自殺。
從那以後,傳國玉璽就神秘失蹤,消失匿跡了。
在之後的歲月裏,時有傳國玉璽現世的傳聞,不過大多是偽造的。
真正的傳國玉璽到底在哪,已經成了曆史謎團。
在傳國玉璽的影響下,各朝各代的皇帝,都會製造雕刻自己的玉璽,以示皇權威嚴。
皇室裏的親王,郡王,皇子也都有自己的玉印。
朝廷大臣,不同爵位,也有不同規製的玉章。
崇寧從這枚玉印的光澤上,就能判斷出,確實是一枚古玉。
古玉的光澤溫潤,有歲月沉澱特有的曆史感。
而且從玉質的紋理裏,也能辨別出玉的老舊。
盤完過的老玉和新作的玉器,在行內人一眼就能分別出來。
崇寧翻看著印文,在裏麵還有一些殘存的玉印泥。
因為時間久遠,都有朱紅色,侵入了玉質裏,形成了特殊的朱砂沁。
很顯然,這枚玉印,是一枚古代的實用印章。
不過,現在的仿造技術,頗為精妙。
尤其他們此行,就是為了找尋造假世家江家的蹤跡。
崇寧不敢大意,趁著眾人不注意,略微側身,施展千金手,進行鑒定。
一道璀璨的紫金光輝,一閃而逝。
同時,一股洶湧澎湃的靈力,瘋狂灌注而來。
原本崇寧在救治完老沙傀後,體內的靈力,近乎消耗殆盡。
此刻,充裕的靈力,瞬間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