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界除了民間有各種派係之外,官方層麵也隱晦的有派係之別。
不過這個派係就比較簡單了,一為學院派,二為師承派。
有些自學中醫的人,也被歸類在了師承派裏。
因為這部分人學習的中醫知識主要來源於中醫古籍,跟學院裏的教科書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這些人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完全無法用一個標準來衡量。
不過基本上水平高的隻占極少數。
這也使得學院派出身的中醫,或多或少都會瞧不起民間中醫。
當然,明麵上大家還是相互尊重,鄙視鏈隻是在暗地裏會表露而已。
然而到了互聯網上,這種鄙視可就展露無遺了。
陳慶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學院派中醫的想法,因為他本身也是學院派出身。
隻不過從小他就在漢醫堂長大,尤其還跟過趙寧軍不少時間,也算半個師承派。
也正是因為趙寧軍的緣故,使得他對大學裏所學的一些中醫,抱有很大的成見。
幾年前陳慶還曾把他們學校裏的教科書拿回來過,當時趙寧軍看完教科書,就不住地搖頭,雖然一個字都沒有說,但從趙寧軍的表情中,陳慶不難看出其中的嫌棄。喵喵尒説
顯然,這些教科書在趙寧軍看來,就是一堆沒用的廢紙。
這也是為什麼趙寧軍時常囑咐陳慶要多看中醫古籍的原因。
事實也證明,陳慶他們就讀的上京中醫大學,的的確確每屆畢業生,在五年學成出校門後,嫌少有能治病的學生。
不,別說治病了,就是會把脈的,都沒幾個。
空有理論一大堆,說出來也頭頭是道,但是什麼病都不會看。
這就是中醫大學的現狀。
要不是陳慶有十多年的師承經驗,隻怕現在也無法獨立問診。
說到底,中醫就不是一個能量產的醫學!
看著論壇裏有人當麵嘲諷自己,陳慶頓時就樂了。
其實在以前,他也覺得得氣和氣至應該是兩個相近的概念。
畢竟教科書上是這麼教的,很多寫中醫論文論述“得氣”與“氣至”的時候,也寫了它們為什麼差不多,分析的各種東西看上去都十分的合理。
可陳慶卻總覺得這裏麵有問題。
因為如果得氣與氣至意思差不多的話,為什麼《黃帝內經》中要單獨用兩句話來對它們進行闡述呢?
要知道,古籍醫書大多都惜字如金,尤其是《黃帝內經》,幾千年下來,幾乎沒有人對其進行過刪減。
如果得氣和氣至一樣,那為什麼這麼多醫學界的大佬,都沒有去表明刪掉《黃帝內經》中多餘的部分呢?
後來陳慶把這個疑問說給趙寧軍聽了之後,趙寧軍隻是笑了笑,然後就問他,說學校裏是不是教你們在針刺的時候,得氣之後留針三十分鍾。
陳慶說沒錯,老師是這麼教的。
趙寧軍隨後便笑著解釋,說學校裏之所以這麼教,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搞清楚得氣和氣至的根本區別。
《黃帝內經》中闡述“氣至”的概念是這麼說的。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垂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矣”。
也就是說,氣至即可出針!
古人並沒有規定針刺一定要行針多少多少時間,因為每個人的症狀都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人得了同樣的病,其針刺時間也是大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