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高聳的紅色高牆宛如將京城分成兩個世界:一個是關於國家走向的討論,另一個亦是關於國家走向的討論。
隻是這個國家真正擁有決策權的人從來並不是京城那些口若懸河的讀書人或好事者,而是執掌這個王朝十幾年的首輔林晧然,還有擁有無上地位的百曆皇帝朱翊鈞。
不管京城的輿論風向如何,在他們紛紛各抒己見的時候,林晧然和百曆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正在規劃著華夏的最終走向。
樹欲靜,風不止。
深秋的京透著一股涼意,枯黃的葉子紛紛飄滿在青磚街道上,一些人家傳出透著憂愁和孤獨的琴聲。
正當京城的百姓還在等待著朝廷的舉措之時,結果一個快騎從西邊撞進京城,帶來了一則震驚朝野的軍情。
“什麼?順王造反了?”
“不是造反,順王是打著靖難的名義起兵!”
“嗬嗬……這不就是抄襲成祖當年的做法嗎?跟造反有什麼兩樣?”
……
在得知順王朱翊鈞造反的消息後,整個京城當即變得人心惶惶,亦是十分清楚順王朱翊鈞的真實意圖。
當年成祖朱棣從北平殺到南京,雖然同樣打著靖難的名義,但到了南京城卻是從自己侄子手裏奪了皇位。
而今順王朱翊鈞打著靖難的名義從山西要殺過來,自然不可能真的是為了所謂的救駕,而是效仿成祖奪取天下。
正是如此,不管順王打著什麼樣的口號,實則都是為著奪取天下而來,是要打破現在的國泰民安。
“順王為一己私念,竟要興兵事,當真可惡!”
“從古至今皆是如此,徐學士言帝王皆賦非虛也!”
“順王乃華夏之罪人,縱是我李某人身死,亦不會讓此等惡賊得逞!”
……
現在的民眾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故而十分痛恨順王朱翊鈞的興兵之舉,很多人更是表現出一副為民族大義而獻軀的決心。
不管是普通的百姓,還是有著更先進觀念的讀書人,他們都越來越向往著“萬世共宰”的理想社會。
正是如此,在順王朱翊鈞造反的消息傳來後,他們都是紛紛堅定地譴責著順王的興兵之舉,希望朝廷盡快平叛。
至於擁護順王朱翊鈞,這個念頭壓根不存在!
當然,雖然主流聲音強烈譴責順王朱翊鈞的興兵之舉,但免不得有人想要效仿在朱棣靖難時期進行政治投機的前輩。
盡管有方孝孺這種寧死不屈的忠臣,但亦不乏主動抱朱棣大腿的官員,最為傳奇的則是四朝首輔楊榮。
楊榮原本是建文二年的進士,時任翰林院小小的正七品編修。在南京城被曹國公李景隆等人打開後,他則是主動攔住想要進城的燕王朱棣,對著朱棣進行提醒道:“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
正是這個提醒,讓朱棣能夠繼續扛著清君側的大旗,進而在建文帝下落不明的情況下,便順著名分坐上皇位。
成祖時期靖難的另一位贏家則是定國公徐增壽。他先是替燕王朱棣的謀反打掩護,接著屢次向朱棣密告南京城中部署,最終得到了世襲罔替的定國公爵位。
從成祖的靖難中可知:現在順王效仿成祖靖難,一旦他們現在給順王提供幫助,那麼將來的回報不可估量。
有鑒於此,京城的官場顯得暗流湧動,一些官員準備將寶押到順王朱翊鈞的身上,從而換得超額回報。
在向順王投誠的人員中,讓人萬萬想不到的是,作為林黨重要成員的禮部右侍郎何國亮竟然給順王送去了投名狀。
除此之外,最為活躍的群體當屬勳貴集團。m.X520xs.Com
自林晧然當政以來,雖然沒有明令廢除勳貴的世襲權,但剝奪了勳貴集團的特權,更是讓他們在軍隊中逐漸邊緣化。
以前的勳貴集團不僅繼承爵位,而且在軍中還能擔任要職,像建文時期的曹國公李景隆被任命大軍主帥便可見一斑。
隻是現在的勳貴想要在軍中擔任要職,那麼就要跟其他平民出身的將領競爭,一切職務都以個人的軍事才能為衡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