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地理概況(1 / 2)

☆海底構造

光海大陸棚麵積較大,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占11.1%,大陸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

到水深3000米處,大陸斜坡到了盡頭,接上了大洋盆地,這個盆地覆蓋了地球一半以上的地表。盆地大部分地方是平的,但是有的地方卻裂出數百英裏寬的巨大海溝。7600米處往下,則是深淵帝都巴曼薄亞。

☆氣候環境、冷熱溫差

水的比熱容很高,吸收、釋放熱量都比在岸上慢,所以海裏的四季也不甚分明,就連沿海的島嶼晝夜溫差也不是很大。

在光海,在一定地理條件下,氣溫製約著水溫,即氣溫升高,水溫也會隨著升高,氣溫降低水溫也會隨之下降,但水溫下降的速度明顯地滯後於氣溫。m.X520xs.Com

在深淵四季更加不分明,季節冷熱溫差小。

這使得島嶼和沿海地區的氣候比陸地中心地帶更加溫和。夏天不會太炎熱,冬天不會太冷。

寒冷的極地水域到溫暖的珊瑚海,從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洋麵到漆黑冷冽的深海,每個棲息地的自然屬性都塑造了在此棲息的生物。

看得見的海流:寒流和暖流交彙,冷水下沉,暖水上浮,將洋底的礦物質帶到海洋表麵。這些礦物質對於微小的蜉蝣海藻等浮遊生物的生長極其重要。浮遊生物迅速繁殖,給魚類和其它生物提供了食物。大陸架淺海區很明顯,因為海床離海麵更近。能看到不同顏色的浮遊生物大量繁殖,顯示了兩種海流的運動情況。

熱帶星辰海的表層海水終年溫暖,無光層、臨冬海附近的海水終年寒冷。

寒冷的海洋更容易有豐富的動物,因為這裏水域含有更多氧氣和營養物質,可以促進海洋生物的生長。熱帶遠海動物稀少。

同體積的冰和水重量差僅為10%,也就是說一座漂浮的冰山90%的部分隱藏在海麵以下。隱藏的冰遠遠超過了位於海麵之上的可見浮冰。(《DK海底世界》)

☆四季

春天,馬鮫擁擠的魚群會在海麵上形成隆起,在春社期出現的魚,和飛舞的楊絮、柳絮一起,成為令人欣喜的春日風質疑。

在陸地上,植物長得很大並會儲存食物。有些會被吃掉,但是大多數植物體最終會死亡,然後被細菌和真菌所分解。海裏的情況則大不相同;大多數浮遊植物都會被吃掉。由於它們是單細胞生物,生長的潛力很小,因此它們通常把多餘的能量用於簡單分裂方式的繁殖中。這就是為什麼在緯度較高的地區,當春天來臨、有足夠的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時,浮遊植物的種群數量就會增加,有時甚至是爆發性増長,直到浮遊動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攝食才能使其數量減少的原因。

水域混濁的現象往往發生於春天和夏初,亦即顯微生物自由生長的時候;在冬天,水中懸浮的物質少得多,因此水就往往比較清澈。

在夏季,100~200米以下的海水要比季節性溫躍層以上的表層水涼爽得多。表層水逐漸變暖,為生命活動提供了更多的能源,因此許多動物都從深水遷移到了淺水。等到冬季降臨,溫躍層再度消解,深層和表麵的水溫差別就小多了——事實上,最頂上的數米甚至可能是最冷的。淺水區也變得極度在暴,經常性的暴風雨興風作浪,距表麵100米(328英尺)深的海水都可能被攪動起來。相反,大約150米(490英尺)以下的冷水則幾乎完全不受暴風雨的影響。因此,在冬季,深水區變成了避難所,許多魚和無脊椎動物都到那裏尋求庇護。因而,此時理想的策略就是躲藏起來,少花費力氣,隻待春天降臨再前往活潑躍動的淺水區。

無數魚類在它們的年度遷徙路線上都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從它們的產卵地到夏季取食地然後再回到越冬地。(《藍色星球:海洋自然史》)

☆自然災難

在光海,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海嘯、暴風雨與大風浪,在深淵,無數加侖的石油漏出產生水汙染。

海嘯:巨浪的傳播速度達到了800千米/小時。每隔幾年,洋底大地震就會引發一次大規模的岩石運動,岩層移動轉化為水流運動並產生巨浪,就是海嘯。海嘯衝向陸地像一個巨大的液體推土機,流水攜帶漂浮物變得越來越重。結束後,遠洋艦船出現在房頂上。

暴風雨:在暴風雨中尋找庇護所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前往陸地的避風港——每年80億尾鯡魚正是這麼做的,它們在9月底遊入挪威狹窄的海灣深處。該水域的每麵都有巨大的山脈保護,水深可達500米(1600英尺),所以鯡魚便在此逗留4個月,在完全不受在暴的冬季氣候影響的避難所從容地四處遊弋,直到來年1月。(BBC藍色星球)